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学案: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学案: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复习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热点时政聚焦
热点材料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热点材料2: 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多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热点材料3: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我国人口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我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热点材料4: 第51个“世界环境日”暨第8个“国家环境日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我国第8个环境日,我国生态环境部确定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热点材料5: 第十个“全国低碳日
2022年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山东济南举办主场活动。活动以“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汇聚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合力,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热点材料6: “中国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02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十年,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制定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热点材料7: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2年12月1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用、清洁生产水平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热点材料8: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通过
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是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的法律。
热点材料9: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这是 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与自然和谐共生”。大会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热点材料10: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2023年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从水、地、气等方面总结了2022年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
此外,会议还就2023年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作出系列部署,包括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链接理论知识 :
1.我国的人口问题
(1)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
(2)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3)对策:①坚持人口问题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③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1)现状:①总体上资源短缺。②生态环境虽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2)原因:①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3)危害:①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启示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4)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我国采取一系列环保举措的意义
(1)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3)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4)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5)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时代图景。
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7.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4)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8.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富民。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9.公民要为美丽中国做贡献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习低碳、环保知识,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3)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落实低碳微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5)依法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10.生活中的低碳微行动
(1)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
(2)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
(3)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
(4)低碳出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热点材料预测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我国人口数据。你可以从中提取的信息有( )
①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②我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③我国男女性别比偏高④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考提示】本题通过分析2022年人口数据,考查对我国人口国情的认识。我们分析题干可知,2022年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说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①说法正确;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低于死亡人口数量,说明我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所以②说法正确;2022年我国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说明我国男女性别比偏高,所以③说法正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低,说明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并没有体现人口流动的问题,所以④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2022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表示,从2015年底至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经完成了对全国范围的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环境问题举报28.7万件,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8.6万件,累计问责2.7万人。据此,下列对漫画《无死角监督》认识恰当的有( )
①这是政府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表现②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壮大③强化监督是治理环境的根本举措④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 道远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考提示】本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分析题干可知,国家生态环境部通过环保督察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政府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表现,所以①说法正确;督导中小污染企业进行环保转型是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②说法错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国家和公民共同提高环保意识,认真落实环保行动,所以③说法错误;漫画显示我国环境保护仍然存在死角”,说明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所以④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30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 )
① 这表明我国把湿地保护放在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②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③湿地保护事关人类命运,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④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考提示】本题通过湿地保护考环保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等相关知识。我们分析题干可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所以①说法错误;全国多地因地制宜保护湿地、利用湿地,说明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所以②说法正确;中国加入《湿地公约》,说明湿地保护事关人类命运,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所以③说法正确;我国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说明我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年出重要贡献,所以④说法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在全民义务植树、重点生态工程等的推动下,十年间,中国新增森林面积超19万平方公里,接近2个韩国的国土面积,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材料表明( )
A.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总量大
B.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得到扭转
C.我国矢志不渝坚持绿色发展
D.保护植被要以人工恢复为主
【思考提示】本题通过让学生分析我国植树造林成就考查我国资源环境国情和绿色发展理念等相关知识。我们分析题干可知,材料只是表述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情况,并没有提及森林资源总量和全球占有率,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中国新增森林资源显著,这是我国矢志不渝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2022年6月15日,第十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活动以“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汇聚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合力,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行为中符合该活动主题要求的有( )
①拒绝过度包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②节约粮食,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③践行绿色出行,尽量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④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考提示】本题以第十个“全国低碳日”为背景考查低碳生活理念的相关知识。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拒绝过度包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粮食,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③说法错误,应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6.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了“中国这十年·生态文明”分享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以下是同学们做的主题板报。请你积极参与:
(1)假如你是班会主持人,请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中国这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分析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家哪些方面的举措有关。
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路上,我们中学生可以作出哪些应有的贡献.
【思考提示】问题(1)通过介绍中国这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考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材料分别介绍了环境质量、环保立法、环保执法、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运用学科语言简要概括即可。问题(2)通过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原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3)通过呼吁青少年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从增强责任意识、宣传国家政策落实环保行动、进行坚决斗争等几个思路作答。
【答案要点】(1)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①生态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②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③科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降低能耗、降低排放,提升发展质量。
(3)①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环保理念。②积极宣传我国的生态文明政策,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③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物尽其用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④坚决同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7.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行以后,又一部重要的江河流域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某校生态环保社团开展了以“法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起参与解决。
【探究立法缘由】
以下是该社团收集的有关黄河保护的相关资料
资料一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不足长江的7%,多年平均输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黃河下游地上悬河长约800公里,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米,最高超过10米。
资料二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为沿黄400多座城市提供水源保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
资料三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1)结合材料,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对黄河保护专门立法。
【调研地方水文】
学校不远处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条支流。该社团组织了一次水文调研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
一, 调研目的 本次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我校附近水文状况,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呼吁周边居民关心、保护家乡水资源。调研方法--------------------------------------------------------------- 三、问题汇总 1.部分水面有大量漂浮物,主要是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2.有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排污处河水呈黑绿色,气味刺鼻。3.附近有工地施工,建筑垃圾阻塞河道,河床抬高,河水不流动;4.十年前河水清澈、鱼虾较多,现在只能看到田螺及藻类生物;河边没有设隔离栏和警示牌,不时有人在河边洗衣、遛狗。四、整改建议 ①-----------------------②---------------------------③---------------------------------
(2)本次调研活动,他们可能采用了哪些调研方法 请将“调研方法”部分补充完整
(3)针对“问题汇总”呈现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将“整改建议”部分补充完整。
【思考提示】问题(1)通过分析立保护黄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三组资料分别反映了黄河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和文明传递的问题,运用书面语言阐述这些问题的影响即可。问题(2)通过列举调研方法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探究能力。常见的调研方法有观察法、抽样法、走访法、问卷法等,结合调研任务描述具体方法即可。问题(3)通过为保护小河提整改建议考查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报告中列举的小河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增强环保意识、规范垃圾处理、疏浚河道、增加安全设施等方面给出建议即可。
【答案要点】(1)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治理难度大,存在很大的洪水风险。②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用水远超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③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①到学校附近的小河,观察环境状况。②用透明玻璃器皿灌取河水,观察水质。③访问住在河边的居民。④制作调查问卷,分发给周边居民或行人填写。(答出其中2点即可)(3)①大力开展有关河流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周边居民的节水环保意识。②禁止向河里倾倒垃圾、排放废水,对违法者严厉处罚。③建设垃圾处理站,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④疏浚河道,保证水流畅通。⑤增加河道围栏和溺水警示牌等安全设施。(答出其中3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