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2讲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能提取信息计算化学反应速率。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用有关理论解释。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1.化学反应速率(1)(2)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__________之比。如mA(g)+nB(g)pC(g)+qD(g),vA∶vB∶vC∶vD=____________。(3)注意事项①化学反应速率一般指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且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用生成物表示均取正值。②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③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变化计算化学反应速率。2.应用“三段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列起始量、转化量、某时刻量,再根据定义式或比例关系计算。对于反应mA(g)+nB(g)pC(g),起始时A的浓度为a mol·L-1,B的浓度为b mol·L-1,C的浓度为c mol·L-1,反应进行至t1 s时,A消耗了x mol·L-1,则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如下: mA(g)+nB(g)pC(g)起始浓度/ mol·L-1 a b c转化浓度/ mol·L-1 x _____ ______t1 s时浓度/ mol·L-1 a-x ____ ______则v(A)=________________,v(B)=________________,v(C)=________________。1.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 )2.由v=计算平均反应速率,用反应物表示为正值,用生成物表示为负值( )3.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4.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基本计算1.一定温度下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1·min-1B.分别用B、C、D表示反应速率,其比值是1∶2∶3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为0.3 mol·L-1·min-1D.在这2 min内用B和C表示的瞬时速率的值都是逐渐减小的2.(2023·广西月考)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C.0~8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11 25 mol·L-1·min-1D.10~12 min,N2的平均反应速率v(N2)=0.002 5 mol·L-1·min-13.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①v(CO)=1.5 mol·L-1·min-1②v(NO2)=0.7 mol·L-1·min-1③v(N2)=0.4 mol·L-1·min-1④v(CO2)=1.1 mol·L-1·min-1⑤v(NO2)=0.01 mol·L-1·s-1请比较上述5种情况反应的快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大到小的顺序)。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1)归一法按照化学计量数关系换算为同一物质、同一单位表示,再比较数值大小。(2)比值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如aA(g)+bB(g)cC(g),即比较与,若>,则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比用B表示的大。二、用其他物理量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4.温度为T1时,2 g某合金4 min内吸收氢气240 mL,吸氢速率v=________mL·g-1·min-1。5.工业制硫酸的过程中,SO2(g)转化为SO3(g)是关键的一步,550 ℃时,在1 L的恒温容器中,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见下表:反应时间/min SO2(g) /mol O2(g) /mol SO3(g) /mol0 4 2 05 1.510 215 1若在起始时总压为p0 kPa,反应速率若用单位时间内分压的变化表示,气态物质分压=总压×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则10 min内SO2(g)的反应速率v(SO2)=________ kPa·min-1。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反应物__________是主要因素。如相同条件下Mg、Al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大小关系为Mg____Al。2.外因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②活化能:如图图中:E1表示_____________,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______,反应热为____________(注:E2表示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条件→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反应速率变化条件改变 单位体积内 有效碰撞次数 化学反应速率分子总数 活化分子数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加催化剂1.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改变了活化能,但反应前后物理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升温时吸热反应速率增大,放热反应速率减小( )3.一定量的锌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滴入少量硫酸铜与醋酸钠均能够提高反应速率( )4.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够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所以反应速率增大( )5.100 mL 2 mol·L-1盐酸与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下列措施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Al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l2O3,将Al片改成Al粉②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98%浓硫酸③H2SO4与BaCl2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④2SO2+O22SO3 ΔH<0,升高温度⑤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⑥2H2O2===2H2O+O2↑反应中,加入少量MnO2⑦H2与Cl2混合后光照2.一定温度下,反应N2(g)+O2(g)2NO(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回答下列措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恒容充入N2:__________。(3)恒容充入He: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恒压充入He:__________。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恒温恒容条件下 通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恒温恒压条件下 通入惰性气体,总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为了研究一定浓度Fe2+的溶液在不同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的氧化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越小,氧化率越小B.温度越高,氧化率越小C.Fe2+的氧化率仅与溶液的pH和温度有关D.实验说明降低pH、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Fe2+的氧化率4.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某化学小组欲探究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过程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编号 0.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体积/mL 0.1 mol·L-1 H2C2O4溶液体积/mL 水的体积/mL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minⅠ 2 2 0 20 2.1Ⅱ V1 2 1 20 5.5Ⅲ V2 2 0 50 0.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V1=1,V2=2B.设计实验Ⅰ、Ⅲ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实验计时是从溶液混合开始,溶液呈紫红色时结束D.实验Ⅲ中用酸性KMnO4溶液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KMnO4)=0.01 mol·L-1·min-15.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是工业上制取H2SO4的重要反应。(1)在恒压条件下,该反应分组实验的有关条件如下表:反应条件 温度 容器容积 起始n(SO2) 起始n(O2) 其他条件Ⅰ组 500 ℃ 1 L 1 mol 2 mol 无Ⅱ组 500 ℃ 1 L 1 mol 2 mol已知Ⅰ、Ⅱ两组实验过程中,SO3气体的体积分数φ(SO3)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①Ⅱ组与Ⅰ相比不同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Ⅰ组实验中温度变为800 ℃,则φ(SO3)达到a%所需时间________t1(填“小于”“大于”或“等于”)。(2)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的是________(填字母)。甲:在500 ℃时,10 mol SO2和10 mol O2反应乙:在500 ℃时,用V2O5作催化剂,10 mol SO2和10 mol O2反应丙:在45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丁:在50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 D.丁、丙、乙、甲关于“控制变量法”题目的解题策略1.(2022·浙江6月选考,20)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在某催化剂表面上发生氨的分解反应:2NH3(g)N2(g)+3H2(g),测得不同起始浓度和催化剂表面积下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编号 时间/min c NH3)/(10-3 mol·L-1) 表面积/cm2 0 20 40 60 80① a 2.40 2.00 1.60 1.20 0.80② a 1.20 0.80 0.40 x③ 2a 2.40 1.60 0.80 0.40 0.40A.实验①,0~20 min,v(N2)=1.00×10-5 mol·L-1·min-1B.实验②,60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x≠0.40C.相同条件下,增加氨气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D.相同条件下,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2.(2021·辽宁,12)某温度下,降冰片烯在钛杂环丁烷催化下聚合,反应物浓度与催化剂浓度及时间关系如图。已知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条件①,反应速率为0.012 mol·L-1·min-1D.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3.0 mol·L-1时,半衰期为62.5 min3.(2022·广东,15)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催化剂Ⅰ、Ⅱ对反应X→2Y的影响,各物质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则( )A.无催化剂时,反应不能进行B.与催化剂Ⅰ相比,Ⅱ使反应活化能更低C.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D.使用催化剂Ⅰ时,0~2 min内,v(X)=1.0 mol·L-1·min-1第42讲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考点一归纳整合1.(1)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 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mol·L-1·s-1或mol/(L·s) (2)化学计量数 m∶n∶p∶q2. b- c+ mol·L-1·s-1mol·L-1·s-1 mol·L-1·s-1易错辨析1.× 2.× 3.× 4.×专项突破1.D2.A [t1 min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A项错误;根据图像可知,在0~8 min内,X增加了0.6 mol,Y减少了0.9 mol,X、Y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Y曲线表示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B项正确;0~8 min,v(H2)==0.011 25 mol·L-1·min-1,C项正确;10~12 min,v(NH3)==0.005 mol·L-1·min-1,v(N2)==0.002 5 mol·L-1·min-1,D项正确。]3.③>①>②>⑤>④4.305.解析 列出三段式 2SO2(g)+O2(g)2SO3(g)初始/mol 4 2 0转化/mol 2 1 210 min时/mol 2 1 2恒温恒容下,气体总压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所以10 min时体系总压p10 min满足=,即p10 min=p0 kPa,p初始(SO2)=p0 kPa,p10 min(SO2)=p0 kPa×=p0 kPa,故v(SO2)== kPa·min-1。考点二归纳整合1.本身的性质 >2.增大 减小 不变 增大 减小 气体 增大 减小 增大 相同 比表面积3.(1)②反应的活化能 E3 E1-E2 (2)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增大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增大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大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大易错辨析1.× 2.× 3.× 4.× 5.×专项突破1.①④⑥⑦2.(1)增大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多 (2)增大 (3)不变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不变 (4)减小3.D4.C [实验Ⅰ和实验Ⅱ反应温度相同,实验Ⅱ中加入了1 mL水,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溶液总体积应保持不变,因而V1=1,类比分析可得V2=2,A正确;实验Ⅰ、Ⅲ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因而设计实验Ⅰ、Ⅲ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正确;酸性KMnO4溶液呈紫红色,由表中数据可知,草酸溶液过量,KMnO4可反应完全,因而可以用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终点,即实验计时是从溶液混合开始,溶液紫红色刚好褪去时结束,C错误;根据实验Ⅲ中有关数据可知,Δc(KMnO4)==0.005 mol·L-1,v(KMnO4)===0.01 mol·L-1·min-1,D正确。]5.(1)①使用催化剂(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②小于 (2)C真题演练 明确考向1.C [实验①中,0~20 min,v(N2)=v(NH3)=×(2.40×10-3 mol·L-1-2.00×10-3 mol·L-1)÷20 min=1.00×10-5 mol·L-1·min-1,A正确;催化剂表面积大小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实验③中氨气的初始浓度与实验①一样,则实验①达平衡时氨气浓度为4.00×10-4 mol·L-1,而恒温恒容条件下,实验②相对于实验①为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实验②60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x<0.40,即x≠0.40,B正确;实验①、实验②中0~20 min、20~40 min氨气浓度变化量相同,速率相同,实验①中氨气初始浓度是实验②中氨气初始浓度的两倍,则相同条件下,增加氨气浓度,反应速率并没有增大,C错误;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③,氨气浓度相同,实验③中催化剂表面积是实验①中催化剂表面积的2倍,实验③先达到平衡状态,实验③的反应速率大,D正确。]2.B [由图中曲线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故反应速率越大,A项正确;由图中曲线①③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的浓度①是③的两倍,所用时间①也是③的两倍,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反应速率与降冰片烯浓度无关,B项错误;条件①,反应速率为v===0.012 mol·L-1·min-1,C项正确。]3.D [由图可知,无催化剂时,随反应进行,生成物的浓度也在增加,说明反应也在进行,故A错误;由图可知,催化剂Ⅰ比催化剂Ⅱ催化效果好,反应速率大,说明催化剂Ⅰ使反应活化能更低,故B错误;由图可知,使用催化剂Ⅱ时,在0~2 min 内Y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而a曲线表示的X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二者变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曲线不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故C错误;使用催化剂Ⅰ时,在0~2 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4.0 mol·L-1,则v(Y)==2.0 mol·L-1·min-1,v(X)=v(Y)=×2.0 mol·L-1·min-1=1.0 mol·L-1·min-1,故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