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我们知道,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那么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前提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基础发展、升华推动文化发展8.18.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原因2.对待外来文化的第二种正确态度——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2.对待外来文化的第一种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01观点一: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胡适陈序经康有为梁启超观点二: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林纾、章士钊。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1)文化复古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守旧主义封闭主义(2)全盘西化论: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启示: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的错误倾向。危害: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倒退衰落。危害: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两种文化倾向?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毛泽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学习借鉴:(1)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2)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3)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P109第一段向右——全盘西化的观点向左——文化复古主义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我是对的!拓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含义不同 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产品具有公益性。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产品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生产目的不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盈利为目的运营机制不同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系: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02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P109末段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我们该如何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呢?佛教高僧把佛经翻译成优美的汉语,1600多年以来,没人去增减一个字。佛教甚至把五戒与儒家五常联系起来。佛教主张禅修,而儒道一样主张修行。2. 怎样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P110末段立足中国国情,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文明以交流而多彩文明以互鉴而丰富“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P105)(2)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P106-107)(3)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P108)(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109)(5)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P110)知识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解惑提高“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区别(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课堂小结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积极成果、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要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3、学习借鉴一切外来文化4、外来文化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学习借鉴有益的外来文化)(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5、吸收外来文化要坚守传统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拒斥外来文化(批判吸收外来文化)1、回归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误区集锦: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和冬季运动拼搏疾驰的形象。这一设计理念( )①说明了汉字是可以承载多种文化因素的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④:会徽“冬梦”和会徽“飞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这一设计理念说明了汉字是可以承载多种文化因素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故①④说法正确。②: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涉及中华文化与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故②不符合题意。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③说法错误。B课堂检测2.(2019·天津卷)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自2008年起开设中文课程,目前选修人数已拓展至11个班。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该校学生,勉励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此前,该校学生用中文写信给习近平,表示他们喜爱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和美食,希望有机会来中国参观访问。这说明 ( )A.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中华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D.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合题意凝聚力是对本国人民说的不体现话语权增强D3.钱学森曾说:“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我在这方面是在不断努力,有成功的,如:激光、航天、航天飞机、也有失败的,如我原建议‘黑洞BlackHole'译为‘陷光星'。”我国科学家解决科技名词定名问题时,考虑“中国味”“中国文化味”“中国化”“汉语化”( )①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弘扬科学精神,准确把握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②有助于把握语言上层建筑对科技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③创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交流途径,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有助于让中国的科技新名词更好体现中华科技文化传统和中国语言文化传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4.在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五四运动时期,就有人提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材料中的观点表面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从实质上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 )①过多强调自我,拒绝文化的借鉴和融合②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没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③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方文化绚丽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④是缺乏文化的包容性,排除异己,孤芳自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C5、电影《大圣归来》票房刷新国产动画50年新纪录,有专家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这表明( )①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博采众长,才能够更好继承发展民族文化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6、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而相同的特点B.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C.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文化交流对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都起积极作用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