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17 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共8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 17 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共83张PPT)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文学类阅读 散文



赏析技巧语言
——精准判断,夸尽效果
学案17
复习任务
1.构建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多种常用的艺术技巧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并能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它们、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
2.熟悉高考艺术技巧题型,掌握其审题答题技巧。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 Ⅱ卷 《到橘子 林去》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细节描写 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上海卷 《我和父亲》 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3分)
2021 天津卷 《送一位远 征的友人》 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 综合赏析
2020 新高考 Ⅰ卷 《建水记 (之四)》 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语言赏析
全国Ⅲ卷 《记忆里 的光》 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象征手法
知识图要
(说明:散文与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交叉重复部分,可参见学案10“知识图要”。)
前备知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一、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且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反问 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增强抒情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通感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修辞手法具体可参见学案71)
二、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的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三、表达方式
1.记叙[见学案7“前备知识”] 
2.描写[见学案10“前备知识”]
四、语言艺术
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用词之美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 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说明:具体可参见学案10“前备知识”语言艺术部分。)
活动 读懂练透,提升艺术技巧赏
    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①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②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③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④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⑤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⑥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⑦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⑧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⑨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⑩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有删改)
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答案 ①描写故居的古朴淡雅,感悟伟人诗句的胸襟、浪漫 
②听《十送红军》歌曲,想象长征的壮烈与惨烈
2.文化游记散文(见学案13“活动二”)
一、赏析艺术技巧
1.赏析第⑦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 (1)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作者借“八角葵帽”“战旗”“马蹄”等物,抒发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之情。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2.这篇散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第⑨段第二句话是记叙;第⑩段前三句是议论,最后两句是抒情。文章通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地记叙事情,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能在此基础上抒发赞颂之情。
(2)兼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又使用第三人称“他”“她们”,便于客观地展开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然地抒发对苏区母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赞颂之情。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路程之远、过程之艰辛以及行军之迅捷,令人惊叹,抒发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4.请赏析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2)描绘出老树的根须深入泥土、彩练临空飘舞的景象。
(3)象征着军民之情永在,长征精神永在。
(4)生动形象地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的长征精神。
点拨关键
赏析艺术技巧有两个关键:
一是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对所给文字,一看文字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二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三看文字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判断要先熟后生,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判断“陌生”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如何判断准“陌生”技巧?
(1)借助上下文。有些“熟悉”的陌生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2)打破思维定势,适当扩大赏析的范围,如用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有抒情,则考虑具体抒情方法。还可以“跨界”赏析,如借鉴小说、诗歌的手法,因为艺术手法都是相通的。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具体、实在。
(1)四方面展开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四是艺术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2)三个分析坚持
①分析坚持与内容相结合。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②分析坚持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③分析坚持与技巧自身效果相一致。什么样的手法,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就是形象生动,虚实结合就是能相互映衬,扩大表现内容。
二、赏析散文特色手法——引用
5.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以之为题,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2)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
(3)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
(4)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文章的主题。
类题延读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第18题)
答案 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点拨关键
引用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引用材料的类型分析
(1)神话传说或诗句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营造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诗情画意,诗意美)
(2)历史资料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增强真实性,有可信度。
(3)文言资料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古色斑斓,语言的形式美。
2.根据作用的角度分类分析
(1)自身:表明观点见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等。
(2)主题:点明主旨、从侧面表现主题等。
(3)结构:照应标题、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
(4)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等。
三、赏析语言艺术
6.第①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词之美。善用动词,如“洗”;善用叠词,如“密密簇簇”。
(2)句式之美。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短句,如“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长句,如“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3)修辞之美。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
(4)描写细腻,形象优美。描写樟树时用语十分细腻,对它的主干、枝丫和叶子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形象优美。
7.这篇散文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举例简析。
答案 豪放。(1)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2)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气势豪迈。
(3)所描写的景象阔大,境界开阔。如“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
(4)所抒发的情感博大、激越、昂扬。如讴歌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8.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
答案 (1)语言表达:“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语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2)叙述内容: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点拨关键
赏析语言艺术与艺术技巧在某些方面是交叉的,比如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赏析,也可以说是语言特点赏析,但赏析语言特点更多地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与赏析艺术技巧侧重手法的如何运用和表达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详见“前备知识”),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对点练案
一、(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1
2
3
4
5
6
7
8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1
2
3
4
5
6
7
8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1
2
3
4
5
6
7
8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
1
2
3
4
5
6
7
8
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1
2
3
4
5
6
7
8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
1
2
3
4
5
6
7
8
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1
2
3
4
5
6
7
8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1
2
3
4
5
6
7
8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1
2
3
4
5
6
7
8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
2
3
4
5
6
7
8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
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
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
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
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1
2
3
4
5
6
7
8
A项“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有误,是不想放过好兴致。
B项结论理解有误,不是“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我”陷入了沉思而不自知。
D项“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有误,不是失落,而是在思考。
1
2
3
4
5
6
7
8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
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
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
“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
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
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B项分析有误,不是女儿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而是“我”对女儿态度的改变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测。
C项分析有误,不是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文本的节奏,文章很多部分实际上在写“我”的所思所想。
D项分析有误,本文描写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并没有全部借助小孩子的视角。
1
2
3
4
5
6
7
8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1
2
3
4
5
6
7
答案 (参考答案)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
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
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8
“谈谈你的理解”实则要求分析这种构思安排的意图或艺术效果。理解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从结构角度看,标题即该文的线索,便于把途中的所见所闻串成一体;二是从叙事效果看,以此为标题,文章开始到中间也一再强调,可文末却放弃了,这样形成了叙事的波澜与起伏,产生了很好的阅读效果;三是从表现人物看,先坚持,后放弃,体现了小岫随性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答案 (参考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
②小岫在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
③小岫偷偷地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
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了孩童的天真。
8
1
2
3
4
5
6
7
从题干要求看,要求找的是文中小岫在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所谓“分析”就是找准细节,并指出“细节”中的“童趣”;关键是对“童趣”内涵的挖掘,如儿童的天真、单纯、活泼,以及儿童化的“狡猾”、变化快等,能分析得合情合理即可。
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8
1
2
3
4
5
6
7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 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
8
1
2
3
4
5
6
7
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 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着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8
1
2
3
4
5
6
7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 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8
1
2
3
4
5
6
7
《帝王世纪》载:“太吴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8
1
2
3
4
5
6
7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 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
8
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1
2
3
4
5
6
7
8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洞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1
2
3
4
5
6
7
8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
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
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
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
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

8
1
2
3
4
5
6
7
A项“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错。
C项“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错。
D项“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错。
8
6.下列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
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
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
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
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
1
2
3
4
5
6
7

8
“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错。
7.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1
2
3
4
5
6
7
答案 ①以问句结尾,收束全文。
②表现了平凉文化神秘不可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感佩之情,有力地突出了平凉之地对中华文明的作用,指出平凉文化植根华夏文明,蕴藏着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
赏析结尾段,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作为文章结尾,“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内容上,采用问句结尾,“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以问句的形式突出平凉文化的深厚、丰富、神秘,比一般陈述句更能表达作者对平凉文化的感佩之情;“基因密码”一词说明平凉文化根植于华夏,又在中华文明中作用重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
2
3
4
5
6
7
8
8.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1
2
3
4
5
6
7
答案 ①文章融神话传说、历史题材、考古资料于一体,详实、丰富地表现出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②文章选材典型,详写崆峒山,以点带面,通过写作为“道源圣地”的崆峒山,表现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③文章着眼于平凉之地纵向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受其吸引而不断到来,在增加其历史厚重的同时,又将这种文化不断地传承。
8
该题题干的重点是“怎样彰显”,表明主要从文章的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如看它是如何选材、组材的,还要注意从内容角度看它是如何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
1
2
3
4
5
6
7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