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单元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单元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学科联研”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基本要求(2021年版)
单元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学校 年级 高一
设计者 指导者
课程标准模块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使用教材版本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单元名称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单元课时数 1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主题概述 一、核心概念: 碳循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主要的温室气体: 水汽(H 2 O)、二氧化碳(CO 2 )、氧化亚氮(N 2 O)、氟利昂、甲烷(CH 4 )、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 30 多种气体。 二、内容结构 呈现方式 课时安排1课时核心问题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任务1、理解概念 2、认识影响 3、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学活动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针对问题讨论展示交流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网络和现有的资源如课本、地图册等资料自主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 围绕“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以下学习任务1.课前阅读相关图文、查阅资料掌握碳循环和碳排放等核心概念,学习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国际减排合作;2.课前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课堂针对老师设置的问题讨论和展示;3.教师简要点评并当堂检测所学内容。 五、育人价值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结合图文资料,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及碳排放,并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形成国际合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科学、辩证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主题学情分析 本章是对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中第二节内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及第二章中提到的国家安全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本章选取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最密切且当下最热点的碳排放、自然保护区、污染物跨境转移、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等进行讲解。 本节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对第一章、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包括高一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对环境问题中碳排放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碳排放的影响层面仍然缺乏综合的思维,也很难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解决具体的案例,同时区域认知素养有待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并且未能形成和谐的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性学习环境 6人小组模式; 多媒体教室;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入手,综合分析通过碳减排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能够搜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人地协调观: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生活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碳减排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环境调查,描述身边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建议。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 任务1-课前通过阅读相关图文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掌握核心概念;说明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任务2-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一,并选派代表发言展示。 任务3-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二,并选派代表发言展示。 任务4-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三,并选派代表发言展示。 任务5-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四,并选派代表发言展示。 任务6-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五,并选派代表发言展示。
活动/任务2
活动/任务3
······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备注:方案1、方案2选择其一)
需要评价的活动 方案1:针对任务/活动描述
活动A名称 能积极参与调查,并生成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小组+20分; 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能积极回答问题,个人+5分; 能认真总结反思,形成知识框架并展示,个人+5分。
活动B名称
活动C名称
······
评价要素 方案2: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简述单元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简述针对单元评价内容的关键表现
评价方法 简述针对单元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赋值方法 简述针对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指标的赋值方法与标准
五、单元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 为确保完成2021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河北省沧州市2021年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指出: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安排,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序号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A.②大气削弱 B.①地面反射 C.⑤太阳辐射 D.③大气散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④ B.③ C.⑥ D.① 3.沧州市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对大气受热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⑤减弱 D.⑥增强 2021年5月下旬以来,多地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主要集中在“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9月中旬以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再加上煤炭价格飙升等原因,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即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2%,而经济强省广东、江苏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 ) A.广东、江苏的节能技术水平低 B.广东、江苏用电量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 C.疫情原因,接受海外订单数少,GDP增长慢 D.两省“两高”企业的转出 5.对于被拉闸限电的企业,正确的应对是( ) ①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研发投入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③做好与政府沟通,及时响应政府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④呼吁煤电企业增加发电量,降低电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理解正确的是( ) A.可以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峰值 B.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可能变为零 C.技术进步可以推迟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 D.“碳中和”后我国将不再排放二氧化碳 7.受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影响,“碳中和”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关于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火电为主 B.以水电为主 C.东部沿海以潮汐能为主 D.西部地区以风能为主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低层大气由多种成分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因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而对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左图为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全球气温的变化示意图。 (1)据左图推测近年来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臭氧含量的总体变化特点。 (2)据左图并结合臭氧的吸收功能分析近年来臭氧含量的变化对地球生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读右图,根据二氧化碳和全球气温变化的关联性,简述近150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及为减缓气温的这种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措施。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设想。 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第教学设计
课题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到课标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的要求,在我看来,核心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主要以介绍现状和应对措施展开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拓展知识,从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由于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对区域地理没有明显的要求和规划,故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间接补充一些中国地理知识的背景尤为重要。
2.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对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中第二节内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及第二章中提到的国家安全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本章选取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最密切且当下最热点的碳排放、自然保护区、污染物跨境转移、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等进行讲解。 本节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对第一章、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包括高一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对环境问题中碳排放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碳排放的影响层面仍然缺乏综合的思维。也很难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解决具体的案例,同时区域认知素养有待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并且未能形成和谐的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
3.学习目标确定
综合思维: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入手,综合分析通过碳减排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能够搜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人地协调观: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生活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碳减排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环境调查,描述身边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建议。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机制影响及应对措施。 2.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习难点: 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
5.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全部完成全部完成,并进行标记、批注全部完成,进行标记、批注,并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认真倾听、思考、参与讨论认真参与活动,积极展示,给出基本答案认真参与活动,积极展示,准确表述,并能提出问题
课后反馈 表现师评自评他评补充、整理笔记,完成课时作业构建思维导图,完成课时作业进行反思,总结分析思路,完成课时作业并选择相关案例运用知识尝试进行分析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认识碳排放,树立环境危机意识教师活动1 出示材料: 自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结束之后,“低碳” 概念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有关专家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换算成碳排放量,具体如下: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电度数 ×0.785;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天然气使用立方数 ×0.19;等数据。 探究问题: 探究一: 1. 计算一下,你的一天或者你家庭的一天大约排放了多少碳?2. 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什么也会产生碳排放呢?议一议,碳排放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学生活动1 通过自主计算,小组讨论交流,一天中家庭大约排放多少碳;那么随着碳的排放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 2.选派小组代表展示结果,同组或他组进行补充回答。最后核对答案整理完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碳排放的来源,初步认识碳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本节内容做铺垫,打基础。环节二:碳循环、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教师活动2 1.结合实例说明碳循环、碳排放、温室气体的概念。强调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不的。 2.探究问题: 探究二:据图回答 1. 1.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2. 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 3.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区,也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区域。目前,全球约有 54%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约 75% 的能源,排放了 80% 左右的人为温室气体。 想一想,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哪些? 2. 议一议,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2 1..学习小组探讨交流。 2.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和更正。最后核对答案整理完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探讨中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环节三: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国际减排合作教师活动3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资料和课文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加强国际减排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探究活动四: (1)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 (2)描述近 80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 (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 400 ppm,而工业化前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只有 280 ppm。结合实例,分析身边哪些活动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的升高。 探究活动五: 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学生活动3 1..学习小组探讨交流. 2.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和更正。最后核对答案整理完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探讨中增强学生对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国际减排合作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拓展作业:课后调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及地理实践的能力。 分组调查家乡碳排放的来源。 分组调查家乡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来源。 分组调查家乡的环境问题是否与前两个问题有关,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的特色在于充分利用网络和图文资料为载体,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碳循环、碳排放、温室气体的概念,进而认识到碳排放的过程中对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另外通过课前自主完成有关内容等网络信息的查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11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