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物质资料生产
(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
(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地位: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在保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4.公有制经济
(1)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2)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作用
①作出贡献: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促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③发展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实现共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4)内容(BP5相关链接):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就是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E.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公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因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企支柱和依靠力量。
6.社会主义(P4相关链接)
(1)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比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
(1)范围: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①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
②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③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I)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2)态度: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 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
(3)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摘选)(BP3相关链接)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第二框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标准: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提高国有 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大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混改: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制度安排: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保障权益: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3)创新经营: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原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措施:
(1)基本态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市场环境: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依法监管;要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3)经营水平: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权责统一: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5)成功经营(BP13相关链接)
①原因:企业必须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
②措施: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
(1)原因: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体制: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1)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2)机制: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优点: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3.市场体系
(1)要素: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2)构成: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3)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4)秩序:形成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体系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建立规则来维护。要实行统--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实行统-.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规则当竞争;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通畅、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市场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1)情形
①调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不让调: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③不全调: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2)原因: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
(1)自发性: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2)盲目性: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决策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滞后性: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
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I)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2)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3)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4)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表格总结:
第二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党的领导
(I)原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一个重要特征。
2.两制融合
(1)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优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共富目标
(1)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2)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科学调控
(1)优势: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职能:
2.调控
(1)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 -。
(2)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任务:(BP24相关链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要求:
①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④选择: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综合探究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条在第二课第二框尾,后七条在综合探究一
1.两手准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两制结合:
(1)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3.遵循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4.重视市场:要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
5.破立结合: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搞活企业:企业活力是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之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具有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7.诚信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任何一个经济参与者,都应当讲道德、守信用。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8适度调控:
(I)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经济繁荣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率就高,但可能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当经济不景气时,虽然物价稳定,但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失业率会上升。
(2)为了让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实施科学、适度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