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32张PPT+2个视频)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32张PPT+2个视频)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上古时期有法吗?
原始社会没有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如尊重氏族首领,婚姻礼、兵礼、祭祀礼……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夏朝的法律是一种神权政治法律观——“天讨”、“天罚”。
商朝有不成文习惯法和命誓。罪名多于夏,严惩巫、淫、乱三风。出现了炮烙、脯等酷刑。流刑、徒刑的雏形也出现了。婚姻明确一夫一妻制。
春秋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促使平民逃离井田,开垦私田。平民得以机会读书,从而成为新兴势力,他们与落魄贵族、退役武人等合流,被称为“士”阶层,周朝礼乐崩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列国争相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
战国时期:法家商鞅变法,用竹简(云梦竹简)颁布成文法。变法成功后,礼乐治天下转变为以法治天下。
西汉时期:汉武帝吸引秦法严苛之教训,独尊儒术,强调礼法结合,外儒内法,以维护封建专制
唐代:《永徽律疏》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保存在《唐律疏议》中,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法系(儒家为基,礼法结合)
明代:《大明律》适应形势发展,注重了经济立法,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特殊注重普法:读书人要读《大明律》、科举也会考到相关法律;在井水饮处的乡间、街头饭店人情酒礼上,每个人先要宣读一段《明大诰》里的“元璋语录”与“大明条律”,才可以举杯cheers
《大清律-五言杂字》
白日动刀兵,本人认斩罪
奴婢欺了主,大赦上不得
更夜入宅院,非奸即盗意
拿住就打死,到官不坐罪
清代,一开始就面临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故《大清律》对于危害满清统治和专制皇权的反叛大逆等罪的刑罚﹐较明律为重。如﹕异姓歃血订盟结拜兄弟﹐均照谋叛未遂律,为首绞监候,为从减一等。若聚众20人以上﹐为首绞决,为从发往烟瘴地带从军。极力维护“主仆名分”,明确规定奴婢、雇工犯罪都不能“以良人论”。
鸦片战争后,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范畴)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上层建筑
②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2)本质:
材料一:根据《史记文帝纪》载,为了防止农民聚众造反,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材料二:唐朝皇帝姓李,统治者认为杀鲤鱼影响国运。唐朝律法规定:唐朝的老百姓被禁止杀鲤鱼。
①其本质在于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②这些律法起到了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3)作用:
为何汉朝要禁随意聚众饮酒,为什么杀牛是犯罪 有何作用
聚众饮酒容易闹事.
饮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不允许。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限制饮酒和保护耕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生产,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的作用: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在不同社会阶段的特点
不同阶段的特点
古代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人治
法治
当堂检测
判断:法治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就存在的现象。( )
判断:法律体现着全民的意志。( )
判断:自从有了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 )
判断:法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社会主义法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人治
法治
法制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律统治的简称,相对于“人治”,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知识拓展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中华法系
(1)含义:
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中国律法凝结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开始制定成文法,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唐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西汉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最终归于失败。
近代衰落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中华法系
(2)形成和发展过程:
启示: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中华法系
(3)特征:
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4)意义: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到周边国家,其中以唐律为甚,唐律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法的发展规律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的决定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巴比伦《罕穆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中国西周《吕刑》
魏相李悝的《法经》、法国《诺曼底大习惯法》
《拿破仑法典》、《德国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历史类型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社会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职能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
阶级统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
适用主体:敌人
调节人民内部矛盾
适用主体:人民
(2)二者联系:
两者是统一的,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统一与国家治理中。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性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的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1、中国走上法治道路的原因
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立法质量/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
政府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权力
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法治建
设的历程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3)中华法系的含义、意义、形成和发展过程
(1)法的产生、本质及决定因素
(2)法的类型
(3)法的特征
(4)法的职能
(5)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课堂小结
1.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其他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
②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结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法律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法律与其他发明一样,都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其他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取自己”意在强调法律与其他发明之间的区別,且“都使人类进人文明社会”说法错误,排除④:“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说明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结品,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表明了法律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②③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①错误。
D
随堂演练
2.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B
【解析】权利有合理与否、合法与否之分,①错误;通过实施法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②③符合题意;矛盾是不能消除的,④错误。
随堂演练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要求( )
①加强法治宣传,放弃道德教化
②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思维
③培养正确的权力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④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D
【解析】厉行法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②④符合题意。厉行法治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故①说法错误。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而不是“权力”,故③错误。
随堂演练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1.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2.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东周列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法律。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宗法结合。
5.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误区警示
误区警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法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颁布和宣传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8.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9.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10.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以德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文化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故题目观点错误。
12.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坚持宪法的核心和统帅地位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误区警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