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 1 第二章 第四节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四)一、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主要停留在“了解”的阶段,对于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理解,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实例作为参考进行渗透。学生在本章前面的小节中已经学习了三视图和效果图,初步具备了识读简单技术图样的基础。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属于必修《技术与设计 1》第二章第四节内容,包括简单机械加工图、装配图和电路图的识读,是后续课程学习材料加工和项目设计制作的基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识读相关技术图样。表面上貌似是教学要求较为单一的技术图样绘制规则的学习,但从整个课程标准和《技术与设计 1》的设计思路来看,在学习相关规则的同时,更应加强渗透其中的技术思想,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术”的传授提升到“道”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了讲制图而讲制图,而是应该结合工件的测量和加工过程,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这样绘图在实际操作中有什么好处。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 尺寸标注的规则以及标注方式下隐含的对机械零件测量和加工方式的理解。(二) 电路图中的表示方式和电路实物的对应关系。难点:理解技术图样中的表达方式与实物加工制作的关系。3.课时安排:1 课时三、教学目标技术意识: 理解技术图样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材料加工过程中基准点的选择、尺寸测量方式和加工步骤有紧密的联系。工程思维: 加工精度与公差配合是本节在工程思维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其思想包含了把大型机械工程项目拆分为简单任务,并由多个加工单位协作完成的思路。其技术思想展现了在自顶往下的系统设计方式下,分拆的任务模块如何保证各自满足加工要求并能与其它模块配合运作的设计方式。图样表达: 技术图样识读是对图样表达能力的直接培养,只有读懂图、多读图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图样表达。学生需要掌握技术图样绘制的相关规则,理解技术图样的表述方式对实际机械加工和电路连接的影响。物化能力: 识图读图是物化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技术图样绘制甚至已经成为直接的物化过程。创新设计: (本节暂未体现)四、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机械制图 1、 展示机械制图中常用的图线,介绍 听讲,记忆 1 和 2, 了解机械制图的绘中各种图 用途 理解 3 图规则线的含义 2、 说明各种图线之间线宽的比例3、 虚线和点划线与其它图线交叉的处理机械制图 1、长度、角度、圆、圆弧的标注方式 了解标注规则,理解直径标 了解机械制图的尺寸注和分段长度标注对测量和中的尺寸 2、尺寸不允许重复标注 标注规则加工的意义标注 3、合理选择关键尺寸进行标注剖视图 1、 使用剖视图的原因 听讲 处理较为复杂形状2、 剖视图的绘制规则 的识读和表达3、 剖面的标记(教材未重点提及但重要)机械装配 1、 关键尺寸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听讲 了解机械装配中对关中的公差 2、 垂直度和平行度 键尺寸加工精度的要配合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装配中的意义 求电路图的 1、 电子元件符号 听讲 电路图识读初步入门识读 2、 传统串并联电路的变形和化简电路图中 1、 电子电路中的电源表示 听讲 对应电路图和具体的的符号与 2、 电路中的标号 实物连接,为电路设电子元件 3、 集成电路线路连接的表示 计制作做准备。实际连接方式的关系本节小结 回顾复习本节的知识点 加深对技术描述图样规 对整个小节较为繁杂则的记忆并理解其原因 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四、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