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通用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习得性无助 (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通用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习得性无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现象及在认知、行为、情绪上的表现。
2.掌握战胜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小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以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关注,讲解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表现以及相应的调整措施,希望让学生充分了解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并意识到这种心理可能会给我们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然后积极的去采取行动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
1.导入——《阿黄的故事》
一天,闲来无事的阿黄偷偷溜出门去玩,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特制的笼子里,这个笼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只要笼子里的蜂音器一响,阿黄就会就会经受一次电击。刚开始,阿黄会在笼子里哀叫乱窜,想要试着逃离出去,但是它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成功逃脱,后面呢,蜂音器响了,阿黄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乱窜。一天过去了,笼门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动弹开了,这时电击又出现了,阿黄立即倒地呻吟和颤抖,不再尝试任何的逃跑行为了。
2.新课讲授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觉得自己在困难面前无力改变的一种心理状态。
(2)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
这样的心理状态会让我们产生烦躁、退缩、害怕、被动的情绪,出现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对目前的困境无能为力的错误认知,最终外化为因为害怕失败,从而会选择逃避的行为倾向。
(3)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应该怎么办?
1)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当一个人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并认为这种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先从自己身上找到可以自己控制的原因,比如努力程度,由内而外,客观公正的分析原因,不过渡自责内疚,尽快明确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下次遇到麻烦,可以试着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全是我的错吗?能改变吗?怎么改变呢?
2)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认为挑战和困难可以带来创新,并且自己会主动拥抱挫折,其核心是:
· 将困难看作是成长的机会,挫折看作是收获的机会;
· 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认为努力便可克服万难。
与固定型思维的人相比,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艺术或运动等能力是可以随着努力的程度而获得提高的素质。同时,因为他们坚信挫折只是前进道路的一部分,所以面对困难时,他们也往往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复原能力。
3)认可自己。
抛弃觉得自己无能这个想法,寻找自己的价值,要相信,哪怕自己再微不足道也并非一无是处。既然从别人哪里得到认可那么难,不如珍惜自己用心的每件小事,自己先承认、赞许自己,要经常对自己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一个人只有认可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4)先做有把握的事情。
面对难题,先做有把握的事情,及时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来激励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断扩充心底的自信,这样才能让自己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