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治基础知识-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与法治基础知识-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2)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2.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3.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实践成就: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5.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意义:
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1.党的性质和宗旨。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就是看它在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看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所起的引领作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2、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4、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四大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求真务实: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2.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原因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要求 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到八个模范(见教材24页)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原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要求: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原因:
①在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②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③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3)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4.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含义 区别
科学执政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怎样执政—遵循规律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为谁执政—为人民
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通过法定程序让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 靠什么执政—宪法和法律
联系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必修3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我国的国体
1、是什么: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的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
1、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1)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重要理念。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生机。
2、全过程人民民主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秩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发扬民主,又正确集中,能够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
3、坚持专政职能
(1)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方面。
(2)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可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5、国家的职能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对内职能 维护国家稳定 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 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外职能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职权:国家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3)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4)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特别提示】
1、我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3、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注意只能是同一级别的,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市人大监督;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互相监督关系,也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4、“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前者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后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既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又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大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5、“国家权力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前者作为权力机关,具有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三、肩负重任的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产生
(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基于我国国情,人大代表的产生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办法。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的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人大代表的职权
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1)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2)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2)内容:由人民定期选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3)目的: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4)实质: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原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提醒]区分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狭义的国家制度是指国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我国的民主党派性质: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方针: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等。
●根本活动准则: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4、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
(1)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提醒] 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在组织上:相互独立;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在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工作上:互相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拓展:比较人民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 党和国家就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举措、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征求政协委员意见
民主监督 就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等的贯彻执行情况,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 通过调查研究,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4)要求: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多元一体。必须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区域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需要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3)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关系: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易错提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在少数民族“聚居”(不是居住)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不包括民族乡);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机关等;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5.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含义: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农村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
(1)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
(2)主要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自治途径: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物,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3、城市居民自治的组织形式—居民委员会
(1)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任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产生及其职责: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4.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1)民主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照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
(2)民主协商: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3)民主决策: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4)民主管理: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地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4)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使社会各方面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简记为“五个坚持”即: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具体内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一、法治国家(法治建设的目标)
1.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具体内涵如下: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2)坚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效力)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2.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总要求)
(2)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3)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让人民感受公平正义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二、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的内涵: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1)职能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功能。
(2)执法严明的政府。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3)公开公正的政府。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3.意义
(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三、法治社会
1.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2)具体表现:
①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②守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用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3.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标准或要求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3.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1)要依法立法。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二、严格执法
1.严格执法的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严格执法的主体:,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3.严格执法的意义、作用
(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4.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公正司法
1.公正司法的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2.公正司法的内容
(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3.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四、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全民守法的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4.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