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探索世界之旅》教学目标:解释降水量与纬度之间的大致关系;强调气候因素会对降水量的规律产生影响;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地形和气候变化来理解降水量规律。通过掌握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等地理知识,理解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大致规律;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地形、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降水量规律的影响;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实测降水数据和地形图等辅助工具,探究降水量规律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感受气候环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地球自然规律,增强对地球的敬畏之情和热爱之心;运用地理思维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量规律和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判断力,增强对世界多样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重难点:1. 掌握卫星图片中的气候特征;2. 了解降水对生态与经济的影响;3. 探究政府和社会应对降水变化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是什么?它会引发什么问题?二、学习(30分钟)学生阅读课本,简要介绍气旋带来的降水及全球降水带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卫星图片和地图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应用程序,查找更详细或更多有关降水分布的真实数据,帮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降水的分布特征。世界降水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经纬向(纬带状)分布和纵向(地势变化)分布两个方面。经纬向(纬带状)分布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降低,降水量也会变化。在赤道附近,本身就是一个高温多雨的地带,受海洋水汽的蒸发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气旋的影响,交汇在这个地带的气流湿度大、上升迅速,形成强烈的对流降雨。在中纬度地区,随季节变化以及地形起伏、洋流交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降水多,夏季和秋季降水少的特点。在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地区,则大多由于低温、大气稳定而较少降水。纵向(地势变化)分布地势的变化也会对降水量产生影响。高山、山脉和高原等地形地貌,会影响到大气流动和水汽的运动,使水汽凝结、降雨的区域发生改变。例如亚洲领域内,印度洋暖湿气流从海拔较低的东南沿海侵入到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区域,由于地形起伏、气流逐渐上升、冷却的作用,形成了广泛的降水分布区,降雨量相比海拔较低的平原和沿海地区会更多。而撒哈拉沙漠、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纬度较高的地方,降水量非常少,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更加突出。综上所述,世界降水的分布特征是受纬度和地形起伏等多种因素和因素的影响。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规律:通常来讲,赤道附近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因为该地区是与赤道最接近的地带,气温高、湿度大,这有利于水汽的凝结与降水的形成。而南北纬30至40度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实际上,根据气候学的研究,通常情况下,降水量会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在赤道附近,由于阳光较直接,地球表面尤其是海洋水汽蒸发量大,空气乘热上升形成低压区,从而造成了气旋和暴雨天气。而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阳光较斜,地面传导的热量较少,因此水汽输送也较少,这里会呈现出干燥的气候。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形、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不同地区的降水量规律会有所不同。一年内降雨季节和降雨量的变化:热带地区基本上全年都是多雨季节,而赤道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例如,在赤道以南的非洲地区,一般从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多雨季,而4月至10月则是旱季。而在亚洲地区,由于季风影响,夏季降雨量较多,冬季则较少。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由于地形起伏的不同,降水量也会有很大差别。例如,山区降雨量比平地多,因为空气在上升时会冷却,水汽凝结成云和降水。而沙漠地带的降水量非常少,是因为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容易冷凝成云和降水。大气环流系统和海洋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南美洲降水量减少,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的干旱程度加重。此外,海洋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例如每年的台风季节会导致中国南海和东海的降水量增加。总之,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因素的影响。三、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2. 学生通过展示各组所收集的数据及结论,吸收不同资源的信息,丰富个人乃至整个班级的知识储备;3.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降水处理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展现降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启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启发学生认识到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现代科技对降水的观测与研究,体现当代科技对地理教育的影响;2. 班级开展环保论坛,探讨城市发展与环保问题,良性互动并引起班级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教学评估: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不定时的提出一些问题,观察学生们的回答,及时纠正学生理解错误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