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下册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文地理下册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地理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6.1.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和特点
①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在不断增长。
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
A.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缓慢增长。
B.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2.人口增长的指标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普遍较高。
①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数表示。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1000‰。
②人口死亡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通常也用千分数表示。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总人口×1000‰。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到自然增长影响外,还与人口迁移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人们寻求新居住地的迁出、迁入活动十分普遍。人口迁移既有跨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也有在一国范围内的国内人口迁移。
4.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总体状况: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状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差异的,因而各自遇到的人口问题也不完全相同。
②表现:
③认识(启示):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6.1.2我国的人口与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
1.数量角度
(1)我国人口总量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和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但用庞大的人口总数一平均,人均占有量就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2)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
2.质量角度
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上升空间。
3.年龄结构角度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的数量增长过快,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增加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二、我国人口政策
1.基本国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并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40多年来,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素质大幅提高。
3.不断完善生育政策
(1)背景: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实施:为顺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生育政策。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1.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
2.在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如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完善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服务理念,着力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保健巡诊等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等。
6.2.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含义:在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3.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二、世界资源的短缺问题
1.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
②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③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等,也会造成区域性资源短缺。
2.解决办法
“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方法: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研制自然资源的替代品。
②“节流”的方法:开发节能产品,降低生产与生活对资源的消耗,重视废弃物回收利用。
③在自然资源的“开源”与“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扩大资源开发的范围和种类,增加自然资源的探明储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2.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其影响
1.优势: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
2.资源问题及影响
(1)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资源区域性短缺,对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
二、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1.基本国策:节约资源。
2.跨区域调配
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还有利于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3.开源与节流
(1)开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核能。
(2)节流:建立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4.建立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同模式
区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本身的资源条件,按照资源状况统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这样,区域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别,会促使各地积极建立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同模式,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特色。
三、关于资源短缺,作为青少年,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做?
①思想:宣传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树立人均观念和节约观念,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②义务、责任:遵守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③具体行动:节水、节电,选用节能电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
6.3.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当这种影响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2.发展:
①史前社会: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基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②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这时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等;
③工业社会: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时有发生,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其他环境问题,如酸雨、雾霾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森林锐减等
三、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会引发心脏病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②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③对生态环境:破坏地球生态系统。如:酸雨导致水体和土壤的酸化,全球变暖会导致土壤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四、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很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靠某个国家或地区很难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各国在密切关注本国环境的同时,也应对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予以充分重视。如《巴黎协定》不仅是世界各国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与责任,更体现了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合作。
6.3.2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一、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1.总体概况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3.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我国治理环境问题的举措
1.国家角度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
②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③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④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2.个人角度
①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②积极宣传环保,提高环保意识。
③参与环保活动,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
④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我国环境治理的效果
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如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揭开新的篇章。如: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滇池的治理等。
6.4.1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PRED(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是发展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通过协调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1.含义
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三个纬度
包含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地区公平、代际公平,追求社会公平。
4.措施
(1)中国政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6.4.2因地制宜谋发展
一、我国的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
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把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地区。四大地区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
回顾知识点: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我国可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总体特点
从四大地区的共同点来看,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少的均是第一产业。从四大地区的差异来看,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占比最高。
3.认识
四大地区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的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4.对策
只有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
1.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
地区 特点 发展策略和方式
东北地区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众多,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我国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海南岛 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拥有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物产和民族风情等丰富而独特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香港 地处交通要冲;在时区上可以承接欧美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拥有能够满足各种金融服务和巨额资金调动的现代化交易与通信设施及政策支持 因地制宜发展金融业
3.优势互补
(1)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不同区域还可以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实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外区域开发与国际经济合作。
6.4.3向贫困宣战
一、原因
贫困是很多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恶化又会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
二、扶贫体系和脱贫策略
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在改革开放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之上,我国建立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并实施了富有成效的脱贫策略。
三、成就
如今,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减贫规模大,速度快,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我国各地实际来看,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四、理念
贫困不是单个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是全球所面临的挑战。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下,推动世界各国从安全格局、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让各国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全球贫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综合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
一、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1.感受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或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区域在不断地变化。
2.表现
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资源的调配、经济的发展……都会让我们感到区域的变化。让我们通过了解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认识区域的变化及人们对新发展理念的追求。
3.途径
了解区域的变化,要依据各种各样的资料,或者来自自己的实践、经历所获得的资料,或者从当事人、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
4.根据资料的价值分类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划分 概念 表现 特点 比较
第一手资料 来自自己实践、经历所获得的资料 原始档案、日记、信函、照片、录像 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 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
第二手资料 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 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证据间接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划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二、说说周边区域的变化
区域的变化包括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请选择一个你感
兴趣的区域,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报道。
①为你的报道取一个标题,要能鲜明地体现区域变化的特色。
②说明资料的来源,如调查访谈、文献档案或实地考察等。
③选择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变化的实例进行说明,最好能配上图表和照片等资料。
④对照区域的变化进行评价,说明你的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