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学案年级: 七年级 科目: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课题 9.1生活需要法律课型 新授课 第28课时(总34课时)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学校生活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既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道德与法治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正、自由和谐等因素。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11班的学生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作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制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情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法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因。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材料,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法律的本质、法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通过欣赏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能增强对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自觉树立法治意识,维护法律权威。教学重点 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难点 法律的本质、法治的重要性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3分钟) 1. 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与法律有何关系?” 教师导语:随着各项新规的出台,我们的生活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生活与法律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生活需要法律》。 2.呈现学习目标 3.出示学生评价机制 二、目标引领,新知探究(30分钟) 自主预习: 1.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3.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 4.法治的涵义、要求与意义是什么?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体现了什么?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关系密) 学法指导2:请同学们进行探究与分享,分析两个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影响广) 学法指导3: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从婴儿期到告别离世之间所涉及到的法律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 相伴一生 。( 时间长) 练一练:小试牛刀 笔记整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 1.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关系密) 2. 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影响广) 3.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时间长) 目标导学二: 法治的脚步 学法指导4: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思考:法律的来源?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并整理笔记:法律的来源 ①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学法指导5: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材料,并思考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了法治的道路了吗?什么是法治?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法治的含义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的意义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课件展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图 重点归纳: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案例分析,盘点提升(3分钟)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近年来,有河南普法办,河南省教育厅等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白布普法系列微电影《成长红绿灯》走进河南各地中小学校园。一个个扣人心弦,通俗易懂,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举系国内首创,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法律信仰,践行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为什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法律信仰?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四、达标测试,回扣目标(5分钟) 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下列对法律和法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律是用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C.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D.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治理国家只要有健全的法律即可 2.每晚7时许,广场舞爱好者在各个小区空地上挥汗起舞。这边是《小苹果》,那边是《最炫民族风》,各种音乐竞赛高音、舞队噪声,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律师认为,在增强居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还需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这说明了( ) ①法律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②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还需要法律来调整③法律调节社会关系,为人们生活服务 ④法律离我们很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用法治保障改革,改革就会乘风破浪。下列属于法治作用的是( ) ①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②法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③法治不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④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五、课堂小结,评价反思(3分钟) 1.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2.评出最优小组 六、布置作业,拓展提高(1分钟) 基础题:完成《课时练》和《同步训练》9.1课 拓展题:下课寻找有关生活与法律相关的资料,以及狄仁杰、包拯等人物的历史资料,下节课一同分享。 通过观看视频,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通过连线以及归类,让学生体会法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 通过回顾法律的产生,理解什么是法律。 通过材料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回扣目标,检测学习效果,同时检测教师的上课效果。 总结归纳本节内容,形成体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