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认识系统及其结构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 认识系统及其结构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资源简介

“认识系统及其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课题是“认识系统及其构成”,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分析
1、说教材
“认识系统及其构成”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系统及其特性”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认识系统及其构成、系统的基本特性。本节内容我用两课时完成,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通过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学会用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观点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第一个问题,“认识系统及其构成”。本课以学生熟悉小台灯系统为载体,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系统的含义。小台灯各个组成部件的作用,主要部件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从而理解构成系统具备的条件。
2、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知识范围的局限和特殊的年龄特征,学生不能用完整的系统观点分析和思考问题,很容易用一些较为偏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系统的思想来思考问题。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通用技术的课程标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系统的含义,构成系统必须具备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情感目标
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培养相互信赖,相互学习的良好合作精神;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系统的含义
难点:用系统的思想分析问题
二、教学策略及课前准备
1、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技术体验、自主学习、案例分析、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系统的含义及系统的构成条件,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动手实践、成果评价等方法,为学生突破“用系统的思想分析问题”这一难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了通用技术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这一教学理念。
2、教学前准备
场地(通用技术教室)、小台灯的组件、剪刀、胶布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技术体验为主要设计思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引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系统为例,讨论系统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引入新课。(用时3分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系统的兴趣,引入本堂课的教学。
第二个环节,学习系统的含义及构成系统的条件?用时(15分钟)
(1)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台灯系统为列引出系统的含义?(用时5分钟)
让学生概括系统的含义
系统: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素或部分组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体整体。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系统的构成条件(用时5分钟)
马上行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指出它们由哪些要素组成,相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课堂讨论:自行车的各个组成部件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系统的名称 组成要素
自行车
多媒体教室
手机
①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对系统内容进行扩展,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元素、系统分类等知识内容的学习。
构成系统的条件:第一,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组成;第二,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系统的类型 用时5分钟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
实体系统、抽象系统
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我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系统引入新课,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系统的含义;通过小台灯、自行车案例分析,学生概括出系统的构成条件;小组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度学习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元系、系统类型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知识内容。通过归纳,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清晰,完成知识构建。
第三个环节:技术体验(小台灯的组装),进一步理解系统的含义。(用时20分钟)
为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含义,我设计体验小台灯的组装过程。
作品展示与评价(操作结束后,教师、学生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
由学生展示小台灯,师生共同欣赏与评价,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成功点加以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不足加以提示修正,进一步巩固系统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系统的内容,课后作业,对小台灯系统做改进性设计。
本环节设计意图:亲身体验小台灯系统的组装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及运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含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评价他人的作品,以此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第四个环节 深入学习,知识拓展(用时5分钟)
载人飞船它的主要结构可分载人舱、飞船轨道舱,飞船返回舱,飞船服务舱、深入学习系统的内容。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学生了解载人飞船,了解它的配置,对系统的知识进行拓展,既巩固了本节内容,又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为系统的基本特性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爱国主义热情。
第五个环节 课堂小结及课作业(用时2分钟)
本节课通过自行车的案例分析和小台灯的组装,理解系统的含义,分析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初步建立用系统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
①对小台灯的组装,改进性设计?
②思考“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主要原因?运用了怎样的思想?
③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为学习下节课系统的
特性奠定基础;对小台灯系统的改进性设计,即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设计安排上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把理论知识溶于生活,让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在实践中缩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差距,注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带着疑问进入深入学习的状态,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我在设计时虽然非常注重这些细节的安排,但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也是教学设计的难点,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完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谢谢!
附1:小台灯的制作过程
1、台灯底座及支架的安装
2、二极管分正负极
长脚为正极,短脚为负极。
3、二极管插座
红线正极,黑线负极。
4.电池盒
蓝线链接电池盒底,接触纽扣电池的负极。
正极面光滑平整有+号,负极面为网格状有聚能圈。
纽扣电池正极面,朝电池盒盖扣紧,电池边缘接触开关极片
5.安装时先安装小件后安装大件
附2:作品评价表
小组 小组 成员 所用 时间 完成情况 (存在问题) 小组自 我评价 教师 评价 总评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附3 知识拓展: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质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阿波罗号是登月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简介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1]
载人飞船分类
载人飞船按照其飞行任务的不同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载人飞船和行星际载人飞船。 [2]
载人飞船组成
载人飞船载人舱
载人飞船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有载人舱。它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几个舱段,例如,可采用两舱式结构和三舱式结构。如有对接任务时则有对接机构,它放在飞船的最前边。苏联第一代飞船东方号的结构很简单,是两舱式,飞船只载1个人。第二代飞船飞行时,苏联的上升号多了一个出舱用的气闸舱,且能载2~3人;而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仍为二舱式加对接机构。第三代飞船是三舱式结构,如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这种飞船的最前端是对接机构,然后接轨道舱,再接返回舱和服务舱,最后与运载火箭相连。有的舱之间有过渡舱段相接连。有出舱任务的载人航天器都增设出舱用的气闸舱。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除有两舱段结构外还增设登月舱。
载人飞船轨道舱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是飞船重点的舱段。它前端的对接机构供飞船与其它飞船或空间站对接用,其下端通过密封舱门与返回舱相连。它是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进行科学实验、进餐、体育锻炼、睡觉和休息的空间,其中备有食物、水和睡袋、废物收集装置、观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轨道舱还可兼作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
载人飞船返回舱
也是密闭座舱,在轨道飞行时与轨道舱连在一起称为航天员居住舱。在起飞阶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航天员都是半躺在该舱内的座椅上,并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压力。座椅前方是仪表板,以监控飞行情况;座椅上安装姿态控制手柄,以备自控失灵时,用手控进行调整。美国水星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自控失灵,就是靠航天员手控使飞船返回地面的。在飞船返回地面之前,轨道舱和服务舱分别与返回舱分离,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返回舱载着航天员返回地面。
载人飞船服务舱
载人飞船的服务舱也可称“仪器设备舱”。它的前端通过过渡舱段与返回舱相连,后端与运载火箭相接。联盟号飞船的这个舱又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压的,内部装有电子设备,以及环境控制、推进系统和通讯等设备;后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装变轨发动机和贮箱等物。服务舱外部装有环境控制系统的辐射散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
三、教学过程
1、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系统为例,讨论系统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导入新课。
提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系统,如当你乘座汽车或步行时,你会进入“交通管理系统”,当你去打电话,你将进入“通讯系统”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系统的兴趣引入本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把概念含义的学习置于具体问题情景当中,通过丰富的案例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理性分析和思维升华过程。
以小台灯为列介绍小台灯的组成引出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概括系统的含义
系统: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素或部分组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体整体。
2、技术体验
在实践操作环节,带着问题(构成系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体验小台灯的组装过程。我设计的是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小台灯。
作品展示与评价(操作结束后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
老师评价:
由学生展示小台灯,师生共同欣赏与评价,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成功点加以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不足加以提示修正,进一步巩固系统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系统的内容,课后作业,对小台灯系统做改进性设计。
构成系统的条件:第一,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组成;第二,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亲身体验小台灯系统的组装过程,在组装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系统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评价他人的操作技能、成果质量,以此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深入学习系统的内容)
马上行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指出它们由哪些要素组成,相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系统的名称 组成要素
自行车
多媒体教室
手机
故事《申鉴时事》中记载的有关用单眼网捕鸟的故事
①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对系统内容进行扩展,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元素、系统分类等知识内容的学习。
我设计的意图是:提出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通过归纳,学生对自己所学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清晰,完成知识构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系统与子系统、系统与元素、系统分类等知识内容的拓展,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
4、课堂拓展
载人飞船它的主要结构可分载人舱、飞船轨道舱,飞船返回舱,飞船服务舱等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学生了解载人飞船,了解它的配置,对系统的知识进行拓展,为系统的基本特征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爱国主义热情。
5、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自行车的案例分析和小台灯的组装,理解系统的含义,分析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初步建立用系统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
①对小台灯的组装,改进性设计?
②思考“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主要原因?运用了怎样的思想?
③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为学习下节课系统的
特性奠定基础;对小台灯系统的改进性设计,即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技术体验、自主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对系统的含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对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
本课知识内容在设计安排上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把理论知识溶于生活,让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在实践中缩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差距,注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带着疑问进入深入学习的状态,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我在设计时虽然非常注重这些细节的安排,但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也是教学设计的难点,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完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谢谢!
 
附1:小台灯的制作过程
1、台灯底座及支架的安装
2、二极管分正负极
长脚为正极,短脚为负极。
3、二极管插座
红线正极,黑线负极。
4.电池盒
蓝线链接电池盒底,接触纽扣电池的负极。
正极面光滑平整有+号,负极面为网格状有聚能圈。
纽扣电池正极面,朝电池盒盖扣紧,电池边缘接触开关极片
5.安装时先安装小件后安装大件
附2:作品评价表
小组 小组 成员 所用 时间 完成情况 (存在问题) 小组自 我评价 教师 评价 总评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附3 知识拓展: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manned spacecraft) 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质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复使用。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阿波罗号是登月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简介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1]
载人飞船分类
载人飞船按照其飞行任务的不同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载人飞船和行星际载人飞船。 [2]
载人飞船组成
载人飞船载人舱
载人飞船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有载人舱。它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几个舱段,例如,可采用两舱式结构和三舱式结构。如有对接任务时则有对接机构,它放在飞船的最前边。苏联第一代飞船东方号的结构很简单,是两舱式,飞船只载1个人。第二代飞船飞行时,苏联的上升号多了一个出舱用的气闸舱,且能载2~3人;而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仍为二舱式加对接机构。第三代飞船是三舱式结构,如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这种飞船的最前端是对接机构,然后接轨道舱,再接返回舱和服务舱,最后与运载火箭相连。有的舱之间有过渡舱段相接连。有出舱任务的载人航天器都增设出舱用的气闸舱。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除有两舱段结构外还增设登月舱。
载人飞船轨道舱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是飞船重点的舱段。它前端的对接机构供飞船与其它飞船或空间站对接用,其下端通过密封舱门与返回舱相连。它是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进行科学实验、进餐、体育锻炼、睡觉和休息的空间,其中备有食物、水和睡袋、废物收集装置、观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轨道舱还可兼作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
载人飞船返回舱
也是密闭座舱,在轨道飞行时与轨道舱连在一起称为航天员居住舱。在起飞阶段和再入大气层阶段,航天员都是半躺在该舱内的座椅上,并有一定角度克服超重的压力。座椅前方是仪表板,以监控飞行情况;座椅上安装姿态控制手柄,以备自控失灵时,用手控进行调整。美国水星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自控失灵,就是靠航天员手控使飞船返回地面的。在飞船返回地面之前,轨道舱和服务舱分别与返回舱分离,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返回舱载着航天员返回地面。
载人飞船服务舱
载人飞船的服务舱也可称“仪器设备舱”。它的前端通过过渡舱段与返回舱相连,后端与运载火箭相接。联盟号飞船的这个舱又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是密封增压的,内部装有电子设备,以及环境控制、推进系统和通讯等设备;后段是非密封性的、主要是安装变轨发动机和贮箱等物。服务舱外部装有环境控制系统的辐射散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