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与社会 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地图的语言 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与社会 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地图的语言 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课标导学 专题二
1-4-1 教材范围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 社七上 P4—6、P16—22
地图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指出该图
中的地图
三要素。
地图三要素练习巩固
操场
下图缺少了哪一地图要素?
一般定向法
适用情形 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时。
定向依据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特点 最常用
A
B
C
D
问:1、村庄C位于村庄D的什么方向?
2、村庄B位于村庄C的什么方向?
3、指出河流E的大致流向。
E
指向标定向法
适用情形 有指向标时
定向依据 指向标(一般指北)
特点
A
B
C
D
问:1、村庄C位于村庄D的什么方向?
2、村庄B位于村庄C的什么方向?
3、指出河流E的大致流向。
E
经纬网定向法
适用情形 有经纬网时
定向依据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特点 最准确
E
40°W
20°W

20°E
40°E

20°N
40°N
20°S
40°S
A
B
C
D
比例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概念和公式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0
5千米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不同比例尺表示方法的相互转化练习巩固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1:50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
实地距离20千米
0
600米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就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就越粗略。
比例尺的大小
口诀:大小细、小大粗
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注记:地图的文字说明。
图例与注记
图例与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一般在地图外面)
PS:常用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
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或数字说明(一般在地图里面)
地图的选择
应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主题、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家住江苏省苏州市的小明同学准备利用假期和父母一
起去南京旅游。你认为小明他们出发前应准备下列哪
些地图较为合适( )
①中国交通图 ②江苏省交通图
③南京市旅游图 ④南京市下水道分布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
判断陡坡、缓坡
山顶—密闭等高线的最内层
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部位的判断
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地点的连线
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内凹进(低处突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 )
鞍部—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
陡崖—等高线相当密集或重叠的地方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纬线
赤道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


形状
位置关系
就半球而言,每条
纬线长度不等,赤
道最长,到两极逐
渐缩短成点;就全
球而言,纬度相同
的纬线长度相等。
整圆。每条纬线自
成纬线圈。
纬线之间互相平行
经线
北极
南极
经线(又叫子午线)
长度
形状
位置关系
每条经线长度相等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
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
圈。
每条经线都相交于
南北极点
经度的分布规律:
60°
30°
30°
60°
90°
120°
120°
90°
150°
150°
180°
以0°经线为界,经度向东、向西不断增大至180°。

经线
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就是经纬网
经纬网
45 °
25 °
5 °
25 °
25 °
A
B
A
B
25 °E , 25 °N
0 ° , 5 °N
25 °E , 5 °N
25 °W , 25 °N
25 °W , 25 °S
25 °E , 25 °N


经纬度练习
00
150
150
300
300
450
450

00
300
150
300
150
450
A
B
A: 150W ,300N
B: 300E,150S
C
C: 300E,300N
450
经纬度练习
低、中、高纬度与五带(热量带)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经20°与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东经160度
西经20度
风向玫瑰图
风向玫瑰图(简称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
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是指从外部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各方向上按统计数值画出的线段,表示此方向风频率的大小,线段越长表示该风向出现的次数越多。
习题讲评
B
C
D
N
S
W
E
习题讲评
B
B
17°N
112°E
N
N
习题讲评
C
B
30°N
N
120°E
D
习题讲评
A
C
N
习题讲评
南方地区
①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集中;
②甲居民区附近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
③甲居民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变化:
①实现退耕还林;
②山区的居民区搬迁至平原地区;
③修建水利设施;
④由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转变为农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
以“实现退耕还林”为例:
1、H乡实施退耕还林后,首先,减少了当地的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2、其次,改善后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
3、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H乡的这一变化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习题讲评
西北
指向标
N
C
山谷
300
旅游业、种植业、林业、渔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