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黄金法则”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跳出“反黄金法则”的陷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黄金法则”意识,提升人格魅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觉察“反黄金法则”的陷阱,并分析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会运用跳出“反黄金法则”陷阱的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学过程一、小A的烦恼 (一)案例导入,引发共鸣 前几天小A同学来到咨询室向我诉说道:“老师,我好生气啊。昨晚我想去操场散散心,邀请好朋友和我一起,她却以身体不舒服为由拒绝了我。我本来想着,我和她的数学成绩都不太理想,正好可以谈谈心,彼此安慰一下,她竟然不领我的情。而且,以前她需要我的时候,我可是一次都没有推托过。她真的好过分,忘恩负义……”。小A越说越生气。 提问:你是否也和小A一样,曾因为别人的“忘恩负义”而感到受伤或愤怒呢? (二)呈现观点,激发思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想法你是否似曾相识。 “我对你好,你也必须对我好。”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应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我处处为你着想,你也应该时刻为我考虑。” “平时乐于助人的他居然拒绝了我的请求。” 这些想法的问题在于我们掉进了反黄金法则的陷阱。 二、认识“反黄金法则” (一)理论解释,认识“反黄金法则” 1.“反黄金规则”是什么 反黄金法则是指“我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必须如何对待我”。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对我好。我喜欢你,你就必须喜欢我。 2.“反黄金规则”的核心特点 这是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要求的具体表现。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整个过程都是“我”的想法,满足的也是“我”的需要。 3.“反黄金规则”带来的影响 陷入反黄金法则的陷阱,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代价。如:情绪失控、人际关系受损、陷入自我怀疑等。 三、如何跳出“反黄金法则”的陷阱? (一)策略指导,跳出“反黄金法则”陷阱 1.运用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它是指“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他人”。你希望他人尊重你,你就要做到尊重他人。你希望他人对你真诚,你就要真诚对待他人。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一个道理。 黄金法则和反黄金法则的差异体现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向不同:黄金法则看重对自己的要求,将关注点放在自己如何选择态度和行为上——自己先付诸行动,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但不做硬性要求。反黄金法则强调的是对他人的期待,将关注点放在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上——自己已经这样做了,对方也必须这样做,不然就是辜负了自己。很显然,反黄金法则想要左右他人的行为和态度,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2.明确表达需求: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开口而选择暗中标价,这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复杂。尝试进行有效沟通,明确表达需求,增进对彼此的理解。 3.进行觉察反思:在与人交往遇到阻碍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对他人要求过多?是否抱有了过高或不合理的期待?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4.转换思维模式:将“必须”、“一定”等词汇转换成“也许”、“希望”,给事情留有一定的余地,接纳事物的不可控性。 (二)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小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你掉入过“反黄金法则”的陷阱吗?请回顾那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并尝试着分析当时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件,你将如何跳出“反黄金法则”的陷阱? 结束语:祝愿所有同学都能在人际交往中遵循黄金法则,收获幸福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