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迁徙、冲突、融合: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千年对局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法国战败,法国退出了对加拿大和印度的争夺,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1783年,通晓多门外语的威廉·琼斯被派往印度,开始研究印度及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他一生学习了28门语言,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威廉·琼斯印度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古英语、波斯语等语言,在名词词尾、动词词根、语法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系统的相似点。他认为这些绝不是偶然的,这些语言必定衍生自同一种原始母语,他命名为“印欧语”,经过后世学者的补充和论证,“印欧语”、“印欧人”的概念被广泛认可。英国和印度的直线距离超过7000公里,相当于从广州到土耳其的距离,而他们的语言却在同一语系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早期农业主要在黄线以南,黄线以北主要为游牧经济。从西欧到西伯利亚,有广阔的平原,马背上的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奔驰。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的以此做大致参考。气侯变化对农业、畜牧业影响较大。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南移,草木生长较慢,冬季牲畜大量冻死。魏晋宋元明末战国秦汉明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末清初等几个寒冷时期,都是南北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世界历史上,也有相同的现象。结合P34示意图及第二段文字,分析印欧人迁徙的特点:一、四千年前的印欧人迁徙迁徙地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武力征服;形成多种新的民族;对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对旧的文明造成冲击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文明的新发展新文明影响周边地区印欧人迁徙到新的地方之后,逐步由游牧转向农业生产,在铁器时代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影响深远。阅读课文P35前4段,想一想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魏晋宋元明末战国秦汉明中二、二千年来的游牧部族南侵1.东周至秦汉: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选必三P2防御匈奴的北方长城长度远超各国间的长城。纲要上P10配图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纲要上P17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纲要上P21“尊王攘夷”齐桓公口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选必三P36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纲要上P27北方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纲要上P17历史时期 中国 罗马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至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 西晋统一王朝 罗马“三世纪危机”罗马帝国中兴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 南北朝对峙 北方十六国时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东西分裂5-6世纪 南北朝对峙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根据表格,概括中国与罗马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都实现国家统一,并且进入国家强盛时期;3世纪都出现了国家混乱分裂的局面,但最终又都走向统一;4-6世纪都有外族迁入,国家再次出现分裂。看教科书两处文字,匈奴原在中国北方草原,怎么会导致罗马城被哥特人攻占呢?两汉对匈奴的打击(卫青、霍去病、窦宪等),匈奴一部分内迁融入华夏族,一部分西迁挤压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日耳曼人的其中一支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3.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纲要P上50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纲要上P52金朝入主中原,平时耕作。世宗死后,金朝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纲要上P56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纲要上P56明末明中4.明中期和明末: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纲要上P74努尔哈赤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纲要上P74亚欧游牧部落的大迁徙,给东西方古典文明带来巨大挑战。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政治、文化迥异,农耕文明由于人口众多、典章制度发达,以文明人自居,而把游牧民族视作未开化的野蛮人。民族的迁徙、冲突不断打破这种界限,融合成新的文明。三、数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农业文明游牧文明衣冠文物典章制度伦理…华夏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禽兽禽兽禽兽禽兽传统中国人的华夷观念纲要下P15配图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称为“三大蛮族”。当然,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们都属于印欧人,只是后来长时间的分化及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差异造成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你能猜得出图片里谁是罗马人,谁是日耳曼人吗?否定,希望用哥特人的制度文化来取代罗马的制度和文化。经济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意图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制度文化相对先进。态度原因在东方,鲜卑人等迁徙到中原建立政权,也采用汉族的制度文化进行统治,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时期 中国 罗马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南北朝对峙 北方十六国时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东西分裂5-6世纪 南北朝对峙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汉族与内迁的游牧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日耳曼民族南下,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一起,共同塑造了欧洲基督教文明。中国西欧问题1在古代,除游牧民族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自然: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经济: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政治: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实边屯田等原因影响经济: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自然:加剧移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2魏晋宋元明末农耕民族的常在气候变冷时遭受游牧民族的冲击,甚至造成政权更迭的情况,能不能说农耕王朝的盛衰交替是由气候决定的?不能,气候(地理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气候变冷时,游牧民族南迁确实会对农耕民族造成冲击,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农耕文明内部。农耕王朝的末期往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层沉湎于声色犬马,底层则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内部社会的失序才给外部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巴比伦是这样,罗马是这样,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也是这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