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概述
㈠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
①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
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3.概念的表达: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
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
【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
【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
(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㈡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种类 含义 图示法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特别提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㈠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①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②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③“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㈡明确外延的方法——运用划分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3.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4.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知识拓展】正确把握概念
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