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使 用 地 图——走进地形图(第二课时)教 材 分 析 《使用地图》是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部分的第二个课例, 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以及五种陆地地形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对地形图的学习,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类型,为今后学习地形奠定基础。走进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本节教学内容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借助等高线模型和AR妙懂课堂,参与3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 情 分析 从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学 习 目 标 知道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地形部位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疏密状况判读坡的陡缓状态学 习 重 点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关系 根据等高线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学 习 难 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学 习 方 法 白板课件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体验教 学 准 备 教学助手、互动课堂、AR妙懂课堂、相关的图片及视频教 学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课 型 讲授新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的使用 设计意图情境 导入, 问题 感知 播放视频:《红河谷》片段 提问: 猜故事结局…… 视频中的蝴蝶图是什么图? (等高线地形图) 这些蝴蝶图纸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的等高线地形图 观看视频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判断蝴蝶图学习内容 自制视频 点击即可播放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展开自学奠定基础过渡 呈现学习目标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的使用 设计意图绘 山 1思考:什么是等高线? 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 (AR妙懂课堂) 2.每组根据等高线模型绘制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注意方法) ① 找到固定的两个点, 注意定点的位置 ② 从最底层开始,依照模型画出轮廓,轮廓皆为闭合曲线 ③ 标出海拔高度 200-400-600-800 3.根据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总结等高线特点,完成导学案活动一: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 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 距离 3)等高线密集,坡度 等高线稀疏,坡度 思考并观看AR介绍 回答问题 合作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完成导学案活动 小组抢答 AR秒懂课堂使用 拍照上传学生绘制的图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绘图能力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将立体的地形图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那山体的各个部位大家认识吗?识 山 设问:上周末研学旅行,大家去贺兰山岩画馆参观,站在山脚下,山体的各个部位你认识吗? 1.跟随AR妙懂课堂认识山体不同部位(AR讲解) 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2.山体不同部位的指认(模型) 3.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手绘图上填写各部位名称 4.读图完成导学案活动二 山峰-闭合曲线,中间高,四周低 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海拔低处 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海拔高处 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 看一看 听一听 说一说 完成导学案活动二 AR妙懂课堂3D展示 帮助学生认识山体各个部位,立体山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 培养学生观察力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的使用 设计意图识 山 5.山体各部位适宜的运动和可能会看到的景观 分水岭、河流、攀岩、看日出云海 6.演示:山谷-河流;山脊-分水岭 7.史上最酷的等高线 ①“手”演示 ②梯田—大自然的美 连线并观察 观看演示 说一说 互动课堂试题模板 模型 演示 直观检测 在线检测 完成检测 平板过渡 学习等高线可以帮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走出困境,关键时刻救你一命探 山 户外场地选择 分组(六组) 先锋1队、先锋2队、探险1队、探险2队、勘察1队、勘察2队 认领任务 先锋1队、先锋2队 ①分析罗村和贾村登C山的难易程度(图中标出来) ②选择露营的地点(水源,规避的危险)(图中标出来) 探险1队、探险2队 ①寻找既能观看日出的地点又比较容易攀爬的地点(图中标出来) ②寻找适合攀岩、跳伞项目的地点 勘察1队、勘察2队 ①选择水坝的最佳修建位置(图中标出来,水坝:=) ②简述罗村、贾村和李村宜居优势 4.分层设色地形图 拖放山体各部位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动手设色 AR妙懂课堂呈现 AR妙懂课堂3D演示大坝的建设、登山的路线等 学以 致用 知道等高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感受分层设色的美赏山 江山多娇之山岳篇 观看视频 感受中国山脉巍峨教师 寄语 学习就像穿越等高线,时疏时密,坎坎坷坷。纵使我们身处弯向高处的低谷,面对的是重合的陡崖,也要努力攀登,才能到达数值最大的顶峰……课后 拓展 ①绘制思维导图 ②下载六只脚/奥维互动地图app了解其功能 二选一板书 特点 等高线 各个部位—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应用附页1 学看地形图导学案活动一:绘山根据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总结等高线的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3)等高线密集,坡度 ;等高线稀疏,坡度活动二:识山总结山体各个部位的特征方法提示1注意观察等高线的形态【闭合、弯曲、重合】2、观察数值的变化和表示的图例①山峰:等高线 ,海拔从中间向四周 ,用 图例表示②山脊:等高线 ,等高线数值凸向海拔 处③山谷:等高线 ,等高线数值凸向海拔 处④陡崖:多条等高线 ,海拔高,用 符号表示⑤鞍部:相邻两山之间的 部分活动三:探山(共有6组)先锋1队、先锋2队,探险1队、探险2队,勘察1队、勘察2队认领任务(一)先锋1队、先锋2队分析罗村和贾村登C山的难易程度(图中标出来)选择露营的地点(水源,规避的危险)(图中标出来)(二)探险1队、探险2队寻找既能观看日出的地点又比较容易攀爬的地点(图 中标出来)寻找适合攀岩、跳伞项目的地点(三)勘察1队、勘察2队选择水坝的最佳修建位置(图中标出来,水坝:=)2.简述罗村、贾村和李村的宜居优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山体实物模型到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让学生初步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 制原理,初步学会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并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名称,归纳总结了山谷、山脊、山峰等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实现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