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融情于景,寓教于乐——“水资源”教学设计【课标展示】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设计思路上,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内容编排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把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学情分析】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都必须使用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等内容,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前面学习过我国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具备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能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环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和实践的愿望,也能较好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联系已学过的气候与河流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3)能运用实例,说出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所采取的措施2.能力目标:(1)通过对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分析图表和材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2)了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领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为什么同学们每天都会带水杯到学校?2.讨论水资源的概念。(在黑板上画一个小水滴的形状,当中写上“水资源”三个字,作为板书的开端)3.教师追问:(1)日常使用的淡水主要来自哪里?(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吗? 1.学生说明水是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2.明确本节课中水资源的概念3.学生讨论、回答4.学生看课件中的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说起,引发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状况有个初步的感知。【探究过程】 创设情境,以“一颗小水珠的旅行记”为主线,通过小水珠的境遇、疑问、感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解决措施、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1.结合一组动态图片,“小水滴”描述“最初同伴不多,越向东流,特别是夏季,从天而降的同伴越多,南方地区更多。”2.“小水滴”继续描述,“一路走来,我发现我国的西北和华北特别缺水,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从其描述中抓住关键词,探讨、归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填写在板书中。3.学生根据“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课件中的图表分析两地缺水的不同原因。 这种形式寓教于乐,充满童趣,很受学生喜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判断力,还要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3.通过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考虑问题要全面。【第一环节】知水——知道水资源的分布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利用书中活动题所给的材料,让学生说一说水资源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结合生活经验和所给材料,学生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众多方面进行阐述。 4.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由导入新课时的初步感知向理性认识深入。【第二环节】调水——调节水资源的分布 配合一组动态图片,“小水滴”说“人们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使我的旅行充满乐趣。如夏季我们的队伍会被人们聚集在一个大坝的后面,而有时,我们又会遇到沿着人工河道而来的同伴。”2.通过FLASH动画,介绍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南水北调工程等。3.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淮安的具体情况。 1.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人们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调节时间不均——修建水库(2)调节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2.学生把措施填在的知识框架中。3.学生观看动画。4.学生介绍知道的大型水利工程及产生的积极意义等。 1.此问题学生不仅要找到关键句,还要通过思考,对症下药,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2.通过图片和材料,印证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得出的结论,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其充满成就感。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和愿望。【第三环节】用水——了解水资源的问题 放映一段自己制作的反映西部缺水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微视频。体现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2.让学生列举我国 学生观看视频。2.学生举例说明。 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触动,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下面谴责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水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情况。教师配以材料和图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情感震撼。 3.学生将归纳出来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浪费和污染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框架中。 用和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打下情感伏笔。2.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短缺,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更为突出。【第四环节】惜水——珍惜宝贵的水资源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2.让学生完成“家庭用水调查表”。 1.学生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出谋划策。2.学生如实填写并在课堂上交流。 1.以“小水滴的诉求”来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让学生认识到节水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小结】 只有珍惜每一颗小水珠,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好,家园才会更美,地球才会更蓝。 学生上黑板,利用之前的水滴图形,完成节水标志。 1.完美地呈现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让学生感觉到整个板书设计逻辑清晰,画面简洁、美观。2.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后探究】 对家乡水资源 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完成书中的调查表。2.为宣传节水,设计一条标语。 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节水行动中。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并锻炼学生实地调查、以及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学愿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这一思路展开,彰显“有趣、条理、思辨”的特点。求趣——激发兴趣,营造乐学氛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可以说,兴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学习的真正内在需求,是促使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前提和动力。良好情景的设置,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求理——条理清晰 勾勒脉络体系一节好课,应有一个主线贯穿始终,在主线的牵引下,师生共同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信息传递——思维启迪——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行为体现”五个部分组成。鉴于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控能力不强,教师就更应该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将学生眼中零碎的知识点通过一条主线巧妙串联,不仅使知识趣味化,更能使知识迁移化、系统化,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主题,领会教学意图。求思——问题导向 引领思考深入在教学中发挥问题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有效的提问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方向、实践有方法,问题引导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能为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节约、合理利用、防治人均不足浪费、污染空间:南丰北缺时间:年际变化大 夏秋多,冬春少措 施合理利用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分布特点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措 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