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3 主要气候类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仁爱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3 主要气候类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分析说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
3.情感目标: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重点】
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难点】
通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科普版地理教材第三章第三节《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内容,是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没有对形成气候的三大因素从理论上作具体分析,而是采用示意图和文字直接描述的形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断加大,课程中需要更加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等知识后,对本节内容已有所接触,由于形成气候的三大因素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举实例等教学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微课视频《原来你也在这里(气候版)》,提醒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歌词内容和动画。 根据歌词内容完成任务一填空 通过歌曲欣赏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
知识深化与运用 1、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出示前面课本中出现的地图,引导学生依托地图阐述纬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及其原因。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邀请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海陆位置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进一步引入诗话地理:下列词句分别反应了地形对气候怎样的影响?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 看图1回忆之前所学内容:因为低纬地区太阳直射,获得热量多,高纬地区太阳斜射,获得热量少。看图2思考回答:赤道地区因为热量高,蒸发旺盛,降水多;高纬地区热量低,蒸发弱,降水少。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离海洋越远,升温越快通过文学赏析和图片分析,分别得出前者表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后者表示山北为背风坡,降水少,山南为迎风坡,降水多 通过与之前课本内容的链接,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前面所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将课本前后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实验演示法,让学生对海陆位置的影响产生直观形象的判断,从而加深印象和记忆。通过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使地理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设置三组图片,让学生分别从衣着特点、建筑特点、农业生产等方面为图片找寻其应该存在的位置,并阐述原因: 小组内交流,分别派出代表在白板上移动图片到达正确位置,并阐述小组内共同讨论得出的原因。 通过直观的图片例子,结合自身感受,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并在讨论中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转折: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播放《全球变暖》视频,让学生自主总结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信息,总结视频中何种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何种影响;并进一步反思这种影响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最后拓展出人类可以采用哪些措施保护我们的气候环境 通过视频总结:砍伐森林 促进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通过讨论得出:植树造林缓解全球变暖 改善气候环境 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作业 思考:除了植树造林,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其他的行为维护我们的气候呢? 查阅资料并思考
【板书设计】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