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北京)地理八年级上册 1.2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北京)地理八年级上册 1.2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案

资源简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全科阅读理念的浸润下,通过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真实地生发学习。在DOK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数据、文字、图像、故事创设探究的情境,针对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过程性、挑战性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还原几代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这是初中学生开启《世界地理》学习的第二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这些知识都是从“是什么”的层面认识世界的海洋和陆地。按照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规律,第二节内容从“为什么”的层面认识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同时渗透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学观点。这两节内容体现着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思维逻辑。学生情况: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学术性很强,这些学术理论可能会增加学习障碍。为了激发兴趣并降低难度,本节课尝试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科学的研究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人们对于海陆变迁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教师讲授法教学手段: PPT课件、阅读指导、问题探究技术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图、阅读材料,举例说明“沧海桑田”的实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文字图像、名人故事、猜测想象、模拟分析等途径,提高获取并利用有效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级转化。素养目标:结合魏格纳等人的科学探索故事,知道科学研究“发现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到结论”的过程,感悟人类对自然奥秘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中华旋齿鲨化石”和“珠穆朗玛峰”】设计问题:这块化石是1975年登山科考队在珠峰北坡4880米的高寒地区发现的,科学家说这块化石非常有价值,那么它的发现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承转:游弋在海洋中的旋齿鲨留下的部分遗体在高山地层中被发现,我们可以猜测现在的高大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一片汪洋,有同学可能会想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着类似的变化呢?【出示过程示意图“华北平原的形成”】设计问题:观察这幅有着时序的地图,说一说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和以前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小结】这两个实例说得文学些,叫做“沧海桑田”;说得科学些,叫做“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板书】第二节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观看图片聆听讲述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大海湾变成了大平原” 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导入课题。 PPT 5分钟
变迁原因 承转: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阅读材】阅读材料:材料一: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是连成一片的,目前分隔着大陆与台湾的台湾海峡,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海底地壳变动而形成的。材料二:相关数据统计,从1993年到2012年这19年时间里,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5厘米,国土面积已经缩小了2%。材料三:荷兰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约有27%的土地是低于海平面的,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围垦出来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土地。设计问题:阅读材料说一说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朗读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说出变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填海造陆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说明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PPT 5分钟
承转: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变化的呢?地球上高耸的山脉和辽阔的海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一直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苦苦思索和努力探寻的,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借助技术、寻找证据、提出认识。
认识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设计问题:阅读教材P14“读一读”的第二自然段,提取关键词说一说从距今2亿年前到现在世界海陆分布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承转:“大约2亿年前陆地是整体一块→距今1.35亿年前陆地开始分裂、漂移→距今0.65亿年前继续缓慢漂移→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我很好奇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提出来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又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出示“欧版世界地图”和“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植物化石相似性图”】讲述故事:“一张世界地图的灵感”承转:这个学说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讥讽。虽然有人说大陆漂移学说是“诗人的梦”,“疯子的话”,但不能否认这个学说的提出是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海底扩张学说】【出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和“海底扩张示意图”】设计问题: 1.观察图像,说一说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有何规律?2.依据这个大数据科学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3.观察示意图思考扩张的海底岩层与陆地岩层相遇会塑造什么地形地貌?承转:随着同位素年龄测定技术的发展,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为新的学说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板块构造学说】【出示“板块构造学说的文字材料”和“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设计问题: 1.阅读文字材料,说一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观察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3.尝试借用海底扩张学说的关键词来描述板块的运动方向。 听故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的探究精神观察图像寻找规律提出设想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认识板块边界的地貌 联系小学语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通过魏格纳“发现-推测-论证-引起学界震动”的故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并用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甚至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培养科学的认识发展过程,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认识的基础。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认识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尤其是板块边界塑造的地貌,为后面认识海陆分布和重要地形地貌做好铺垫。 PPT 22分钟
承转: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被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投入毕身的经历在追求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
运用理论 【出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设计问题:1.找到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位置,任选其一运用板块构造学说预测未来的演变。2.连连看:如果用人的生命历程“胎儿”、“幼年”、“青年”“盛年”“老年”“死亡”来类比海洋的演化进程,分别指出上述各地所处的海洋生命阶段。承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海陆分布的成因,也能够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出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设计问题: 1.依据分布图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2.指出这两大火山地震带附近板块的运动特点。承转: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也是世界著名山系的分布地带。 小组分工协作运用学说解释联系生命历程理解演化进程阅读地图提取信息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各地的演变,联系类比生动形象地理解海洋的演化进程。通过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良好的信息提取能力。 PPT 13分钟
总结提升: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它的认识经历着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揭示。
板书设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关于导入:在学生听到老师讲述这块中华旋齿鲨化石是1975年在珠峰北坡4880米的高寒地区发现的时候,因为这些数据创设了有历史感和真实感的情境,因为设问中设置了有带入感的科学家身份,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这块化石的重要意义。2.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通过阅读文字和图像,四人小组接替着说出四幅小图中的海陆分布变化,“2亿年前陆地整体一块”→“距今1.35亿年前陆地开始分裂、漂移”→“距今0.65亿年前继续缓慢漂移”→“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通过分工协作明确学习任务促进有效思考,同时从时序的角度培养了地理过程意识。3.关于三大学说的认识过程:因为这三大学说比较学术,为了减少枯燥乏味,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像魏格纳这样的科学家,用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励鼓舞学生,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4.关于海洋的生命历程:选取几个典型地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去探究预测其演化,同时用海洋的生命历程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不仅因为形象增强亲切感,而且也增强了认识的系统性。5.关于全科阅读的渗透:在全科阅读理念的浸润下,通过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真实地生发学习。在DOK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数据、文字、图像、故事创设探究的情境,针对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过程性、挑战性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