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北京)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七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学科 地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领域 中国的区域地理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地理教学要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地事核心素养为主,强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美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本课的设计中,减少教师的讲授,让问题推动学生的思考,推动学生的探究,在发现、分析、归纳中形成区域的主要特征,建立区域差异的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下的第七章,本章内容未分节。本章内容使学生顺利从总论学习过渡到分区学习,并注重实效课程标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要求,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本节课的教学完成教材上体现两个小标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情况:七年级1班和2班分别为25人和24人,人数适度,教学活动中便于观察和引导,能够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其中男生比例高,思维活跃,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推动作用。在上学期的学生中,孩子们大致具备了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认识,能够初步感知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在不同地方存在着差异。此年龄段的孩子在思维活动上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要通过动手找、画、记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归纳和总结。教学方式: 启发式讲授法教学手段:自制小工具,自制幻灯片技术准备:PPT 四大地理区域空白透明图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和其他资料,准确填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和四大区域之间地理分界线上的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比较出区域之间在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2、运用分区图和其他资料,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比较南北两侧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看图回顾我国气温降水地形的分布特点,通过教师描述感受区域间的差异。指图说出四大区域的名称和方位介绍工具,明确任务1、师生共同操作“中国地形图”----利用工具----找到界线大致重合之处 写出界线上的地理事物 分析界线内的主要特征。2、学生操作A找出界线上的主要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B分析界线两侧在此方面的特征是什么?推荐用图:P47地形图;P50地形区图;P56一月平均气温;P58年降水量图;P61气候类型图;P91水资源图;P96土地利用类型图交流展示:在空白标注结论4、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A四大地理分区中明显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在刚才的活动中(投影展示)秦淮与多条重要的地理线大体重合,我们来归纳一下,都有哪些?B分析:秦淮的这些地理界线哪些更重要,成为其他界线的基础?C小结: 根据界线的意义,分析得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课堂小结1、四大区域的名称,划分的主导因素,区域间差异显著,每一区域范围较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2、学习本课用到了哪些方法?(通过对界线意义的分析,从而得出区域的特点)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温故知新 1出示1月气温图、年降水量图、三级阶梯图描述气温、降水、地势分布存在差异,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2出示:粮食作物和畜牧业分布图、人口密度、铁路干线图、 工业基地分布图:工业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小结: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工农业,人口交通在不同地区出现差异。认识四大区域看图,说名称判断不同地区的景观图 观看图片和老师一起总结区域不同之处感受自然环境的差异感受人文环境的差异 复习旧知感受区域差异 PPT图 5分
新课讲解 利用工具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介绍工具,说方法师生共同操作界线A(青藏高原边缘) 中国地形图----利用工具----找到界线大致重合之处3、与阶梯图对比,界线内外两侧有何不同(平均海拔) 与七月平均气温图对照 青藏地区的夏季凉爽,除了它以外全国高温 分析原因归纳:青藏地区内部的主要特点 海拔高气温低讨论:划分青藏地区的主导因素 了解工具,掌握方法利用工具组合图观察重合处写出界线上主要山脉感受区域特征 找不同分析界线内的夏季气温特点,观察,思考原因归纳主要特点讨论:划分青藏地区的主导因素 记住区域位置名称学习方法领悟界线的意义 板书图域图 5分
操作发现 学生操作 西北地区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用图:P47地形图;P50地形区图;P56一月平均气温;P58年降水量图;P61气候类型图;P96土地利用类型图)A任务一:找出界线与哪张图的张条线大体重合列出学生的发现 分析主导因素B分析界线两侧在此方面的特征是什么?小结:方法提升,我们通过了了解界线的意义,从而认识了区域的特点。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一板演学生的发现各界线的意义板演在图上 合作与实践 小工具 20分
发现交流 4、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A这条红线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先了解一下它所对应的山脉和河流(地形图)B:说说秦岭的走向(高大绵长的山脉对气流有较强的阻挡作用,导致山脉两侧的气温、降水差异较大。C:与1月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气候类型图、水资源分布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对照:一是观察此界线与哪些界线大致重合;二是分析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环境特点。D:列表呈现,要素间有着一定的关联,试着把因果关系的画上箭头.得出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两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的熟制也存在着差异。 E说一说我们所总结出来的“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这些显著的差异也是有一个较宽的过渡的。 先明确是四大区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对照地形图,找到红线对应的山脉和河流说走向理解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秦淮一线1月气温和降水量上与哪条线重合根据界线的意义,思考哪条界线意义是基础?在对比项上找因果关系,画上箭头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主要特点小结“秦岭淮线一线的地理意义 了解秦淮的地理意义 板书图 10分
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1、四大区域的名称,划分的主导因素,区域间差异显著,每一区域范围较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2学习本课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生谈收获 对后面的学进行铺垫 5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与提问
评价量规项目评价要求评分依据完成程度及评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学习思路明确能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优 良 中 差4 3 2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教学内容从生活入手,生动介绍插图与文本框的联系探究研讨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就能够使学生对文档修改的认识过程优 良 中 差4 3 2 1整体感知,完成知识目标 探究研讨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就能够使学生用插图可以很好的修饰我们的文档。学 使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画种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等 优 良 中 差4 3 2 1练习检测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将其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并训练学生的联想、想像联想、想像能力,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优 良 中 差4 3 2 1 学习心得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参加探究,分析归纳出各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理解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有“总”有“分”,“总”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在“差异”主题下的总结; “引”是由地理差异至区域划分而引领后面的区域地理的学习。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再引导孩子们讨论、交流。
主板书和学生的笔记在此图的基础上填注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