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职校也有春天——中职家长会【教育目标】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教育准备】教师制定计划2、教师精心准备制作课件【教育过程】导言:近日,#中专生男孩考进清华 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当日阅读量达到1.3亿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介绍励志男孩张焕腾的经历从中专生到高职院校再通过“专升本”考入重庆医科大学今年4月他凭着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录取中职生考上清华!中职,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一、近来职校教育的数据职业本科4年内扩招14倍!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将达50余万人!大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针对20000名中职生进行调查,其中35%的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约65%的中职生升入高等院校,55%的学生升入大专,10%的学生升入本科。据悉,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在有效服务“六稳”“六保”同时,踢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目前,中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介绍2022年工作重点时指出, 今年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推进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引导学生家长理性选择。“10%”,这一数据出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任务。目前,教育部陆续批准设立了34所职业本科学校。而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2021 年全国高职招生 556.72 万人,其中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占比仅为 0.74%。在4年内将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张至今天的 13.51 倍,意味着到2025年后,职业本科学校每年招生将达50余万人。职校生用技能绘就精彩人生一个成技能专家,一个研究生毕业,看长沙这两位优秀中职生的成才路在学校里学会的能吃苦,成为以后职场的宝贵财富讲述人:陈常(2005年毕业于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陈常目前在长沙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公司的售后技术总监和总内训师。2002年,进入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学习。陈常说,命运的分水岭,是从就读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开始。陈常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是他在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学校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军训开路,养成跟上”,对他的言行举止、作风品性、学习习惯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一月一次的军训月会操,让他在日复一日的锻造、锤炼中成长,极大地改变了他曾经懒散的行为习惯,这也为他后来能完成高强度的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陈常的印象中,长汽学校的老师都是极具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我的班主任姚老师就是如此。当姚老师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经常找我谈心,鼓励我‘困难不可怕,坚持下来,明天一定会更好’,还让我担任了班干部,这让我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进入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陈常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甚至一到周末和寒暑假都想方设法一头扎进汽修厂,别人的周末和寒暑假也许在休息放松,而他的周末和寒暑假一定是在车旁。就这样,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教导下,他不断积极进取,实现了从“调皮大王到专业技能标兵”的转变。“三年的职校生活,在学校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更能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想我一生中最幸运的就是来到了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选择了职业教育,这让我遇到了诸多良师益友,逐渐建立起人生的自信。”陈常表示。在中职三年的付出与努力,为陈常走进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汽车维修车间的工作环境是比较艰苦的:整天与汽车零件、维修设备及工具打交道,身体上经常会有一些划痕擦伤:在冬天修车,手长时间握着冰冷的工具很容易长冻疮,长冻疮的手如果不小心被其它零部件磕碰一下,那是一种钻心的痛;而当夏天炎热的时候,车间厂房在太阳的炙烤下,几乎就是个铁蒸笼,发动机的高温更让人不想靠近……”陈常说,每当面对这样艰难的环境,长汽学校的“五个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尽责、特别能创造、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就派上用场了,“所以即便当时再苦再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跟着师父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得苦的精神,我实习不到三个月就转正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掌握新的专业技巧,并带队参加中国雷克萨斯售后技术人员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对口1116班的张海平发言。从中职生到研究生,感谢那些扶一把的老师讲述人:张海平(2011年就读于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对口1116班)张海平2014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期间获得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内的各种奖励,并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省级立项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2018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南大学读研究生,表现优异,2021年入职一家全球500强中国公司总部。“从一名平庸且不受待见的职校生到考入到211工程大学,再到保送研究生至985名校,我能重新出发,实现人生的逆袭,固然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和努力,但也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的滋养,更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和谆谆教诲。”张海平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充分体会到,“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起点,而是拐点,选择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圆大学梦想、成技能人才。”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张海平的中考成绩只有336分。前途渺茫时,经人介绍,特别是他对计算机感兴趣,选择职业学校和专业时,选择了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没想到这个偶然的选择,竟然成为了我人生最大的幸运。我的班主任是如此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是他们的倾囊相授、无私奉献、关怀备至,让我备受感染,在心中种下一颗努力的种子,我的人生从此改写。”张海平感激地说。当年,张海平的班级高考时实现了40%的本科录取率。寝室的8位同学,最终有5位考入一本院校,其中2位考入湖南师大,3位考入湖南警察学院。带着在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积累的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张海平进入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求学。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发挥专业特长,继续钻研专业提升能力,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高综合素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某省属国企总部。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629号建议的答复》。针对“关于降低中专生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全日制教育门槛的建议”,教育部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严格执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条件,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使中职毕业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针对这条新闻,很多媒体解读为中专生得到了国家的“关照”。中专生指的是在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并没有去高中继续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而是主要去学习职业技术知识,辅助学习文化课。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中专生文化基础课水平差,学习能力不强,继续深造的意义和可能性都不大。一言以蔽之,社会上对于中专生不认可,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英雄不当由出身决定,每个人都应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先生当年就是一名中专生。初中毕业的他选择了可以早就业的中专学校,毕业时正好国家出台政策允许优秀中专学生报考大学,于是得以继续深造,并逐渐成长为国内公认的超精密齿轮专家,是享誉中外的“齿轮王”。王立鼎能够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与当年中专毕业生可以考大学的政策关系密切。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应该具有多样化人才标准、多样化教育标准、多样化培养路径,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促进人人成才。只有摘掉有色眼镜,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就会发现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升级、社会进步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现阶段的高学历人才、硕博士论文等远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在前沿和创新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可见,创新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还要面向市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拓宽中专生发展途径,出现更多的“齿轮王”,这既是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又是保障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强国的需要。日常教学与一线生产相契合,实训实习与求职就业相衔接,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相贯通……“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广大职校学生不断提高技能、锤炼本领,不仅为自己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只要认真学、技能好,每个人都能出彩。尊敬的家长们,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互相配合,为了同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孩子”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