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探讨校园“手机依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探讨校园“手机依赖”

资源简介

初中心育课程--探讨校园“手机依赖”
【设计理念】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从而让当事人的心理获得成长。长期处于手机依赖的学生大都无心学业,不合群,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倘若教师利用单纯说教的方式,学生会从心理上抵触。
本次辅导课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叙事的态度,探讨理性、有条件使用和管理手机的办法,从而增强抵御“手机依赖症”的免疫力。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用“叙事”的态度,分析“手机依赖”对学生心理的危害,明确“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如此,学生更容易聚焦于“手机问题”。
2.树立“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的叙事理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远离校园“手机依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每8~12人为一组,分成4组。
2.课前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后参加小组讨论,然后由组长汇总。
【活动对象】初二年级
【活动过程】
一、“热议”新闻观点
目的:让学生了解国内教育界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和民众的褒贬,用身边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课件一:湖南省教育厅向各市州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严格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律不准携带手机、小灵通等移动通讯工具进入校园。高中阶段学生禁止学习时间在教学楼、阅览室、图书室等场所,使用移动通讯工具。
课件二:对于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武汉市解放中学日前动了“真格的”:一经发现,一律没收;不服管理,劝其转学。此举一经实施,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出现了“反机派”和“挺机派”两种不同的呼声。
“反机派”认为:校园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影响学习,助长攀比之风,电磁辐射会损伤青少年神经系统等,因此它应该被禁止。
“挺机派”认为: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学校的主人,把学生如何面对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成长的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其次,学生是未成熟主体,学校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各种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严格管理和正确引导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课件三:某学校两名高二学生因抢夺一名十五岁男孩的手机,过失杀人。原因是,该生好玩手机,上课、自习“机不离手”,多功能手机引来同学们的羡慕,也引起小偷的关注。出事前一天,该生手机在班级失窃(案发后,经公安机关排查,盗窃者为本班同学),寻找无果后,学生情绪异常焦虑,然后暴怒,扬言要以牙还牙,一定要偷回一部手机。同学们都以之为戏言,没有报告老师。第二天晚上,该生邀集另一名同学在晚自习第二节下课期间混出校门,到网吧上网。在网吧里,他们发现一名小男孩正在使用一部漂亮手机,便欲行抢夺。小男孩逃出网吧,两学生追出几百米,在小男孩父母租住的房屋前,对小男孩进行殴打,失手打人致死。
提问:对以上三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
二、“话说”手机依赖症(课件演示)
目的:了解“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具体表现。通过“小测试”来了解目前自身的状况,从而更有准备地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
现场小调查: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听到别人的手机铃声,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连不上线或没有信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
9.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手机依赖症”的定义:指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助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手机查看等。长期陷入“手机依赖”,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
测试结果:你是否得了“手机依赖症” (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一定要小心对待)
三、“明辨”手机之利弊
目的: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期待;通过列举几种常见弊病来拓展学生思维,用“脑力激荡”法挖掘思维潜能。
1.(课件演示)解说:手机的益处显而易见,从它的普及程度就能证明。问题是,大多数反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人都认为,第一,手机非中小学生所必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与人沟通联系上,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文化学习;第二,手机具有辐射危害,对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个体来说,这种危害将是终身的;第三,手机为“校园舞弊”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手机正为校园“早恋”提供方便。
2.提问:使用手机有什么好处 使用手机的弊端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的内容见表1)
表1 学生使用手机之利弊
使用手机之利
使用手机之弊
1.快速知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
2.下载流行音乐,晚上失眠时可“催眠”;
3.心情不好便于倾诉,遇到麻烦事便于求助;
4.移动QQ方便聊天交流;
5.手机游戏,如“QQ宠物”,可以挂在线上,上课游戏两不误;
6.手机是生活必需品,跟上时代潮流才不至于落伍;
7.对学习有帮助,手机上的英语词典可帮助学习英语;
8.手机能上网,可以减少上网吧的次数;
9.照相功能便于记下生活中的感动和美景。
1.容易被骚扰(特别是女生);
2.信息真假难辨,垃圾短信多;
3.几乎所有的在校生违法犯罪都与手机有关;
4.由于攀比等引发手机被盗,钱物被盗的事件增多;话费多,影响生活质量。
5.手机充电不方便,学生私拉电线,引发电路跳闸或不安全事故;
6.要经常提防小偷,预防被“盯梢”;
7.长时间手机听mp3有损听力;
8.有些学生素质差,在公共场合大声接听电话影响别人心情。
四、“调侃”手机之管理策略
目的:利用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汇聚群体之智慧。(学生提出的管理策略见表2)
表2 三种手机管理的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
禁止使用策略
有条件使用策略
1.带机上课,调震动。
2.关机放宿舍,课余时间使用。
3.托住校老师或班主任保管。
4.任何时候使用手机不超过10分钟。
1.学校统一标准,签订责任状,政教处、保卫科加强巡查,班级设立班干值班制,发现使用手机一律收缴。
2.经济制裁:在班级发现手机充电,每人次向学校补偿电费5元,由学生会和值日教师在课间检查。
3.使用手机算作违纪,给予警告以上处分,手机由保卫科存至学期结束。
4.多设立校园公用电话,宿舍楼每层设IC电话1~2部,晚上11点后全校统一关闭。
5.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避免依赖手机取乐。
6.教师以身作则,不在上课时接听电话。
1.不允许把手机带入课堂,课余时间可以使用。
2.以年级段为单位设立保管室,把手机贴上使用者标签后入箱保存,一个班级一个柜子,学生凭有效证件在“双休日”领出使用,周日晚自习前收回保管,由班干和学生会干部参与值班。
3.学校专门设立充电的地方,免得学生铤而走险。
4.交由班主任保管,周末使用。
5.遵循使用手机3分钟原则。
五、“反刍”策略的意义
与抑郁等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是性格内向者的现象相反,患手机依赖症的大多是性格外向者。虽然手机依赖症不是严重病症,但长期下去也会导致焦虑、烦躁、不安、心情不快,影响学习和生活。要克服手机依赖,最有效的就是与别人积极地面对面交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多参加集体活动,尽量使用校园IC电话。同学们所说的管理方法很有实效,但其中的一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经济制裁、违纪处理、学校设立专门充电的地方、交班主任保管等都“操作难”。拒绝“手机依赖”在于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制力,有条件地使用手机可能会是比较妥当的方法。
总之,同学们能充分准备,踊跃发言,所提出的管理办法老师将提交给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谢谢同学们的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