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第 12 讲 溶解度曲线 填空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第 12 讲 溶解度曲线 填空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 12 讲 溶解度曲线 填空题
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考真题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用“A、B、C”和“>、<、=”表示)
(2)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3)将100g质量分数为30%的A溶液由t3℃降温至t1℃,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4)t3℃时,A、B、C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A、B、C三种溶质的质量相等,将混合溶液在该温度下恒温蒸发溶剂,首先析出的物质是   。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B>C,故填:A=B>C;
(2)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可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故填:升高温度;
(3)100g质量分数为30%的A溶液中A的质量为100g×30%=30g,水的质量为100g﹣30g=70g,t1℃A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则7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17.5g,故,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0%,故填:20%;
(4)t3℃时,混合溶液中A、B、C三种溶质的质量相等,将混合溶液在该温度下恒温蒸发溶剂,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析出,故首先析出的物质是C.故填:C。
2、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净水器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A中混有少量的B时,提纯A的方法是   。
③t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300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④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用“A、B、C”和“>、<、=”表示)。
【答案】(1)煮沸;
(2)吸附性;
(3)①t2;
②降温结晶;
③C。
④B=C>A。
【分析】(1)根据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
(3)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1)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净水器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
(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为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③t3℃时,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300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C物质析出的晶体最少,所以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C。
④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A、B物质全部溶解,C物质不能全部溶解,再降温到t1℃,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50g,C物质的溶解度等于50g,所以此时的B、C晶体可以全部溶解,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A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C>A。
故答案为:(1)煮沸;
(2)吸附性;
(3)①t2;
②降温结晶;
③C。
④B=C>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2)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2)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IDE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故答案为:(1)甲=乙>丙;
(2)1:2;
(3)降温结晶;
(4)乙>甲>丙。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点解读
1.溶解度曲线的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通过实验测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坐标点来表示,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中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如A、C两点表示物质N在相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如C点表示T2 ℃时,M、N的溶解度相同。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D表示物质N的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这时该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如D表示物质M的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5)确定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第三部分:自主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将60 g a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______。
(3)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a1℃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乙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或“=”)
(3)a2℃时,将甲物质3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4)a1℃时,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溶质质量一定变大②溶剂质量一定变小③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当温度为   ℃时,甲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若采用升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   。
(4)将t3℃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4、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点的含义是 ______ 。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 ______ 填“甲”、“乙”或“丙”相似。
(3)时,将4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______ 。
(5)将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溶解度:乙甲丙
B.溶剂质量:丙乙甲
C.溶液质量:乙甲丙
D.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5、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1)图1中能表示K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在20℃时,将20g的KNO3加入到50g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在t℃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和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w1  w2(填“>”、“=”或“<”)。
(4)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丙物质的溶解度;
(2)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3)t2℃时,将一定质量的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再降温到t1℃,析出甲物质15g,则t2℃时,加入甲物质的质量为   g;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7、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两种物质中,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3)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一种即可)。
8、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测出了甲、乙、丙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通过描点法绘制出如图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有固体析出是___________。
(2)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将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
(3)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_
(4)t2℃时,将35g甲物质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成分溶解再降温到t1℃后,烧杯中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克。
9、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1)-(2)题。
(1)如图,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氢氧化钠 D 蔗糖
(2)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
A 乳化、乳化 B 乳化、溶解 C 溶解、乳化 D 溶解、溶解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3)(4)题。
(3)现有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乙>甲>丙 D 甲>乙>丙
(4)为了将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有2-3个选项符合题意)。
A 加固体丙 B 加水 C 降低温度 D 蒸发浓缩
10、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主要原理及部分操作为:一定条件下,将NH3、CO2通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滤,滤液中主要含有NH4Cl、NaCl两种物质,如图为NH4Cl、NaCl、NaHCO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______g。
(2)碳酸氢钠晶体首先从溶液中析出的原因是______。
(3)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铵晶体的操作:蒸发浓缩、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4)将60℃时氯化铵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掉10g水,然后降温至t℃,过滤,得到溶液甲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A.甲和乙都是饱和溶液 B.溶剂的质量:甲<乙
C.溶液的质量:甲>乙 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