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5 讲 酸、碱、盐 探究实验题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人教版)第一部分:中考真题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他们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有蓝色沉淀和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上层清液为无色。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1)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2)Na2SO4溶液显中性结合信息请你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一:Na2SO4;猜想二:Na2SO4;CuSO4;猜想三: 。请分析:猜想二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验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 ; 猜想一成立【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 (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解:【查阅资料】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提出猜想】分析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猜想三为Na2SO4和NaOH;猜想二不合理,因为上层清液为无色,所以上层清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实验验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可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等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明显现象的试剂;【实验验证】钾、钙、钠能和水反应,因此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答案为:【查阅资料】2NaOH+CuSO4=Cu(OH)2↓+Na2SO4;【提出猜想】Na2SO4和NaOH;不合理;上层清液为无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实验验证】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拓展延伸】不能。2、皮蛋是我国一种传统风味蛋制品。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腌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同学们向这三种物质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和 (填化学式)。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①CaO+H2O═Ca(OH)2;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作出猜想】猜想①:Ca(OH)2猜想②:Na2CO3【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实验:方案一: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从而得出猜想②成立。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该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 。方案二:乙和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乙同学观察到 ,证明猜想②正确。丙同学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拓展延伸】证明猜想②正确后,同学们想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滤液中存在NaOH.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实验探究】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步骤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产生 滤液中含有NaOH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反思评价】丁同学认为步骤Ⅱ中的酚酞溶液也可用硫酸镁溶液替代,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NaCl;Na2CO3+Ca(OH)2═CaCO3↓+2NaOH。【实验探究】也可能不含有碳酸钠;产生气泡;加入的稀盐酸太少,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探究】溶液变红色。【反思评价】不同意,硫酸镁能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分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镁。【解答】解: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NaOH和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的氯化钠;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故填:NaCl;Na2CO3+Ca(OH)2═CaCO3↓+2NaOH。【实验探究】方案一:通过该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也可能不含有碳酸钠。故填:也可能不含有碳酸钠。方案二:乙和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乙同学观察到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证明猜想②正确,丙同学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原因可能是加入的稀盐酸太少,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也就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了。故填:产生气泡;加入的稀盐酸太少,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探究】步骤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填:溶液变红色。【反思评价】不同意,硫酸镁能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故填:不同意,硫酸镁能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在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查阅资料】(1)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NaHCO3)。(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3)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且与氯化钙不发生反应。【提出猜想】猜想一: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猜想二:固体成分为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提出质疑】小刚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实验探究】小明和小组其他同学继续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氯化钙溶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拓展延伸】根据以上实验写出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解:【提出猜想】猜想一: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猜想二:固体成分为碳酸钠;猜想三: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故填:碳酸钠。【提出质疑】小刚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探究】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取适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故填:取适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Na2CO3+CaCl2═CaCO3↓+2NaCl。【拓展延伸】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H2O+CO2↑。故填:2NaHCO3Na2CO3+H2O+CO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部分:考点解读第一:什么是探究实验题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8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每个环节的目的和意义如下:【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猜想与假设】能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初步论证。【制订计划】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进行实验】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中做到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搜集证据】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能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学会多种搜集证据的方法。【解释与结论】能对事实和证据进行简单加工与整理,判断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反思与评价】有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表达与交流】能用书面方式明确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如何解题1.抓好基础:综合性实验探究题看似文字繁多,涉及的化学知识比较宽泛,表面看起来题型很多,变化多样,实际上多是以课本中重要的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方法等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实验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2.认真读题,找出探究内容:综合性实验探究题一般题目较长,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读题,在答题时一定要通读全题,找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答题。切忌断章取义,做一空,读一段。3.仔细审题,发掘有效信息:在通读全题的前提下,一定要针对题中的每一个问题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关键的实验现象以及重要的提示(如题中的“查阅资料”等)。从中发掘出有效信息,为顺利作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自主练习1、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并对反应后试管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实验1】往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______色。【实验2】往另一支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同学们对实验2反应后的废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1、HC1猜想二: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猜想三: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设计实验】同学们为验证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一:实验操作与现象 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小芳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______ 猜想二正确方案二:小明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小明认为猜想一正确。【进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进行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拓展与应用】现有14.9克纯碱样品(含Na2CO3和NaC1的混合物),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89.5克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缓慢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CO2的质量为______克。(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下同)(3)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2、FeCO3能用于制备可溶性乳酸亚铁补血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其制备和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1.溶液pH大于8.8时,Fe2+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2.FeCO3固体置于潮湿空气中易变质生成Fe(OH)3。3.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会出现血红色絮状物;而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不会出现血红色絮状物。4.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探究一FeCO3的制备(1)该兴趣小组用pH=11.9的Na2CO3溶液和FeSO4溶液在烧杯中制备FeCO3时,应选用的加料方式是_________(填字母)。A 将Fe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烧杯中B 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烧杯中C 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烧杯中(2)制备Fe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探究二FeCO3的性质探究【提出问题】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1:FeCO3猜想2:FeCO3和Fe(OH)3猜想3:_________【定性探究】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不成立取少量上述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_________ 猜想2成立【实验结论】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的成分是FeCO3和Fe(OH)3。【定量探究】该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确定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称取10.0g固体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补充实验。(1)装置C中足量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_____。(3)关于上述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A 装置A中加入的稀硫酸可用稀盐酸代替B 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C 如果去掉装置D,会使实验结果偏大D 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增重0.44g,则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为11.6%3、今天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小明带着-包脱氧剂和一包食品干燥剂走进实验室,和小组同学一起开始了令人兴奋地探究之旅 (忽略实验过程中空气的影响)。【查阅资料】脱氧剂成分是铁粉、碳粉、碳酸钠、氯化钠;食品干燥剂的成分是生石灰。探究活动一:脱氧剂脱氧原理【进行实验】(1)取适量脱氧剂于大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振荡,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甲;(2)向滤渣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到黄色溶液,溶液底部有黑色不溶物。【得出结论】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铁粉与___________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铁锈。探究活动二:探究食品干燥剂是否变质【进行实验】(1)取一包干燥剂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乙;(2)向滤渣乙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据此判断滤渣乙中有CaCO3。【得出结论】该干燥剂___________(选填“完全”或“部分”或“没有”)变质。探究活动三:探究溶液混合后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将上述实验中的滤液A和滤液B倒入废液缸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滤液C,他们对C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猜想】猜想一:___________精想二: NaCl、NaOH、Na2CO3猜想三:NaCl、NaOH、Ca(OH)2【进行实验】小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方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_____不正确(2)继续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正确【反思评价】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根据步骤(2)的现象不足以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小明经过认真思考后,对步骤(2)进行了修改,并做了下面的实验,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记录如下。请你完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_____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正确4、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1)为了鉴别它们:先把两支试管分别贴上标签①、②,然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取少量未知液于①②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 ①中无明显现象 ②中产生白色沉淀 ①中原溶液为______ 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继续探究②试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______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______ ______ 猜想三成立5、加热碳酸氢铵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引起了同学们对氨气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一)探究性质与变化【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实验现象】(1)实验一中的现象是_____。(2)实验二中先滴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滴入浓盐酸。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①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②_____(写一点)。【实验结论】(3)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_____。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写一点)。【反思与评价】(4)实验二避免了实验一的不足,改进后的优点有_____(写一点)。(二)验证氨气中氮、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查阅资料】(5)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2NH3+3CuO3X+N2+3H2O,X的化学式是_____。【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假定氮气被完全吸收)【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充分反应后,测得A、B、C三个装置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装置 A B C数据 减少了4.8g 增加了6.0g 增加了2.8g(6)甲同学利用A、B、C三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乙同学利用B、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出的氮、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与理论值明显不符,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7)若用A、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与理论值是否相符?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证明你的结论_____。(三)探究用途与制法(8)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制得氨气。工业上常用氨气生产氮肥(NH4)2SO4,施肥时,要避免与之混用的是_____(填序号)。A.硝酸钾 B.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C.熟石灰 D.氯化钾(9)工业上生产的(NH4)2SO4中常常混有少量KCl,检验其是否含有KCl的操作方法是_____。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实验一:取一定量白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由此小明得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二: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成分,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步骤Ⅰ:取实验一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实验结论】综合以上探究,同学们通过讨论确定了白色粉末的组成,其可能的组成有____________种情况。【反思评价】(1)步骤Ⅰ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2)下列物质能替代步骤Ⅱ中酚酞溶液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石蕊溶液②氧化铜③二氧化碳④硫酸镁溶液⑤稀盐酸7、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反应?【查阅资料】NaCl溶液显中性。【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_____【发现问题】乙组同学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所以确定本组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其变质的原因是_____【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猜想Ⅰ:只有碳酸钠猜想Ⅱ:_____【查阅资料】CaCl2溶液、Ca(NO3)2溶液都呈中性。【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适合操作(一)的X溶液是_____A Ca(OH)2溶液B CaCl2溶液C Ba(OH)2溶液(2)根据(1)中所选的X溶液,生成沉淀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4)操作(二)可以为:取少许溶液D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_____【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氢氧化钠溶液必须_____8、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_____。【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如下图所示,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①为了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②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所用稀盐酸经估算确保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步骤Ⅱ中所加试剂_____。【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应用(1)实验室中的应用实验室中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气体是_____(填字母)。a、二氧化碳b、水蒸气c、氯化氢d、氧气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_____不同。(2)工业中的应用氢氧化钠常用于制造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某造纸厂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6%,现有废硫酸4.9t(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是_____t。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的数据分析:若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请判断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并简述你的判断理由:_____。9、某化学小组初步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变化和获得方法。查阅相关资料: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阴离子/阳离子 OH﹣ NO Cl﹣ SO CO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K+ ★溶 溶 溶 溶 溶Na+ 溶 溶 溶 溶 溶Ca2+ 微 溶 溶 微 不Cu2+ 不 溶 溶 溶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Ⅱ.氢氧化钠的工业制法: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性质与变化】(1)上表★处“溶”对应的物质是_____(2)完成下列物质转化,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②_____【实践与应用】工业上常用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方法生产氢氧化钠(3)某化工厂计划生产16t氢氧化钠,请计算:①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②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4)工业生产中可制得含NaOH溶质质量分数约为45%的液碱产品,经进一步处理还可以制得固体氢氧化钠产品。请根据已有知识,对“进一步处理”中使用的方法提出设想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5)工业固体氢氧化钠质量指标如图所示,请对产品中的杂质来源作出合理分析。工业固体氢氧化钠质量指标 (合格品) 氢氧化钠(NaOH)/%≥98.0 碳酸钠(Na2CO3)/%≤1.0 氯化钠(NaCl)/%≤0.08碳酸钠: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