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第5讲 燃烧和灭火 选择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第5讲 燃烧和灭火 选择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讲 燃烧和灭火 选择题
2023年中考化学各题型专项复习讲义(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考真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A.硫 B.木炭 C.红磷 D.铁丝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2、下面是某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3、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A错误。
B、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正确。
C、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意改变,因此“釜底抽薪”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C错误。
D、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考点解读
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概念:“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电灯发光、原子弹爆炸(核反应)、萤火虫发光都不是燃烧。
2.燃烧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影响物质燃烧的三个因素
(1)可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
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1)加催化剂。
(2)将固体或液体可燃物粉碎成更小的颗粒(或液滴),以达到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效果。
(3)燃烧反应中增加氧气的浓度。其它反应也可利用提高反应物浓度的方法来加快物质间的反应。
5.爆炸
(1)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也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如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爆炸。
(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4)在可燃性气体泄漏或易燃易爆品泄漏时,要注意不能使用产生明火的东西外。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开灯或使用电器,以防因用电产生的电火花或热量将物质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①隔绝氧气(或空气);
②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三者中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2.灭火的三种常用方法
(1)隔离法:将已燃物与未燃物隔开,可以阻止燃烧区的扩大。
(2)窒息法:使燃烧物因缺少氧气助燃而熄灭。
(3)冷却法:通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终止燃烧。
3.用来灭火的物质
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密度大于空气,能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开来。用水灭火是水受热汽化,吸热降低温度。
4.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1)干粉灭火器: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可扑灭油、气引起的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3)水基型灭火器: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5.火场自救方法
(1)火势如果较小,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2)着火时,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
(3)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打开门窗,以防空气流通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
(4)有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5)由于空气的流动,上层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三、燃烧条件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②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①热水的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 ②热水温度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烧杯中的白磷未与足量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 ③铜片上的白磷既与足量氧气接触,又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上述实验设计运用的两种实验技巧:
(1)对比实验法:白磷、红磷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磷的着火点低,可燃烧,红磷的着火点高,不能燃烧。
(2)控制变量法:验证每一个条件时,注意确定好实验的变量,控制好无关变量,如要探究温度的影响,则所选可燃物的种类、质量、形状、氧气的含量等需相同,然后通过对比在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烧现象的不同,从而确定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第三部分:自主练习
1、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 纸杯着火点变低 B. 温度低于着火点
C. 与氧气接触面太小 D. 纸杯不是可燃物
2、对铁生锈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B. 对比②③可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C. 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D. 对比③④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3、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
B. 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
C.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 生活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4、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向盛有80℃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B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C 鉴别NaCl、NaOH与NH4NO3三种固体 取等量样品,分别溶于同温等体积水中,测量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D 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混有HCl气体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A. A B. B C. C D. D
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在铁制品表面刷漆或涂油,防止生锈
B. 在加油站、加气站、面粉加工厂等处吸烟或打电话
C. 霉变食物经高温蒸煮后,继续食用
D.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6、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劳动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未擦干就涂油
B.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水扑灭
C. 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将其乳化洗净
D. 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7、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一一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油锅起火一一用锅盖盖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一一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汽油着火一一用水浇灭
8、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日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9、今年我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
A. B.
C. D.
10、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1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2、“关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在食品中大量添加铁元素
B.为节约粮食,蒸煮霉变大米后食用
C.为预防可燃性气体爆炸,加油站严禁烟火
D.为减少热量散失,冬季室内烧炭取暖时门窗紧闭
13、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14、你认为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错误的是( )
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1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携带的物品是( )
A.纸巾 B.鞭炮 C.汽油 D.酒精
16、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着火区域
17、2020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18、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19、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
A.大理石 B.小木条 C.玻璃 D.泥沙
25.(2020·江苏南京 中考真题)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醋的酿造
C.食物的腐烂 D.水的蒸发
20、野炊时,小明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
A.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21、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2、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B."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