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言蜚语,我能应对!》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言蜚语,我能应对!》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言蜚语,我能应对!》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基于增能赋权型性教育理念
著名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本土化性教育理念——增能赋权型性教育。该理念指出:“教育者的职责是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源,协助他们思考,让他们获得选择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扰。”
该理论还提出:性教育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以及如何应对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包括学生之间传“绯闻”、“组CP(组配对)”的现象。在开展性教育时,教师应该持开放的性教育理念,理解青少年的性萌动,敞开心扉与学生真诚交流,尊重他们。由此营造温暖、安全、接纳的氛围,让学生解除心理防卫,促进个人成长。
本节课将通过游戏、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开放、安全的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考之窗,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异性交往现象,提高学生处理流言蜚语的能力。
2. 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应该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本节课将以立足学情,满足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分析、小组头脑风暴等方式,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与学生探讨青春期初期的烦恼,协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言蜚语,提高异性同伴交往技能,助力学生安稳度过青春期。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身心发育的高峰期,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建议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0~20岁。六年级的学生不仅生理上迅速发育,心理上也发生着许多奇妙的变化。此时,学生对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表现。
根据学校心育中心对六年级学生心理信箱来信、学生个体辅导、班主任反馈等综合调查和研究发现,我校六年级青春期性萌动的具体表现有:
1.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关心,比如在意异性的活动,关注异性的身体发育,内心希望有机会多了解异性,多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与友谊不同的特殊情感;
2.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比如,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部分学生会爱上梳妆打扮,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
3.更关注与性和爱情有关的信息,比如,不自主地关注与性、与恋爱有关的娱乐新闻、网页等,喜欢在班级传绯闻、磕CP(组对子),开与异性有关的玩笑;
4.开始拥有情感秘密,更愿意和同伴私下讨论,而不是向家长、老师敞开心扉。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青春期学生关注流言蜚语的原因,对青春期异性交往有更科学的认识;
2.情感目标:体验流言蜚语带来的负面情感和后果,树立“勇敢面对,智慧处理”的意识;
3.行为目标:了解和练习当事人和旁观者处理流言蜚语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验流言蜚语带来的负面情感,思考流言蜚语的消极影响;
2.教学难点:探讨和练习当事人和旁观者处理流言蜚语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游戏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
六、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各组“传声筒”游戏小纸条、小组学案、马克笔、大白纸、计时器、等物资。
3.学生课后作业学案。
七、教学时间
本节课教学时间为40分钟。
九、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流言蜚语大揭秘(5分钟)
设计意图: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流言蜚语的特点。
1.“传声筒”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各组进行‘传声筒’游戏大PK,让我们仔细阅读游戏规则!”
(1) 每列第一位学生上讲台上看一句话,用30秒的时间记忆,然后回到座位上;
(2) 教师宣布“开始”,第一位同学用10秒把这句话悄声告诉后面的同学,传话后的同学,立刻面朝讲台坐好;
(3) 小组完成整个过程用时不得超过2分钟,全程只能口述和聆听,不能用纸做记录;
(4) 所有组员依次传话直到最末位同学,该同学需把这句话写在一张纸上,递交给教师;
(5) 教师将核对每组首位同学与最末位同学的答案,两位同学相同的数字越多,则该组得分越高。
2.真相VS流言蜚语
师:“大家给的答案有些和原话相差无几,有些相差千里,请大家思考,原话经过大家的流传后,有什么变化?”
生1:“有一些细节不见了。”
生2:“有些新的信息被捏造出来。”
生3:“有一些信息被改动了。”
教师小结:“是的,当原话经过流传后,原来的信息可能丢失了,新的信息可能被捏造,慢慢地就偏离了事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言蜚语’,就这么出现了。”
(二)自我回忆——青春为何有流言?(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自身体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流言蜚语在青春期中的普遍性,思考流言产生的原因。
1.“我与流言”课堂调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用最舒服的姿势坐着,回忆我们的校园时光,思考接下来的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请你拍一下掌,如果是否定的,则不需要作出回应。你曾听过他人的流言吗?你曾说过他人的流言吗?你被他人传过流言吗?同学们,从刚才听到的掌声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人都有听过或说过别人的流言。”
生2:“有一些人,被别人传过流言。”
2.青春为何有流言?
师:“看来,青春期的我们对流言蜚语都不陌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生1:“有些同学觉得好玩,就传来传去。”
生2:“青春期比较关注男女生交往的事情。”
生3:“有些同学看到别人再传,就会起哄。”
生4:“有些同学就是没话找话,想要编出点流言,制造热度。”
教师小结:“在之前的讲座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青春期会更关注异性,更希望获得同伴的认可’等青春期知识,从今天的课堂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位同学的青春期都会受到流言蜚语的困扰,只有了解它,学会处理它,才能够减少青春期的烦恼。”
(三)案例分析——体验不同角色面对流言蜚语的情感体验(10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面对流言蜚语时的情感体验。
1. 一封关于流言烦恼的求助信
教师呈现求助信,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女生小雨性格阳光开朗,穿着中性,大大咧咧,热爱篮球,她的男性朋友在班上比较多,女性朋友较少。班上深受女生喜爱的小轩同学是她的好哥们,有一次她在体育课与小轩一起打篮球,甲同学大喊:“哇,你们这对CP配合得好好哦!”,接着,乙同学说:“怪不得,小雨不和其他女生玩,原来是在追小轩!”同学们议论纷纷,看着热闹。
小雨立刻大声说:“不要乱说好不好!事情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这时,同学甲更起劲了:“解释就是掩饰,不打扰你们了,哈哈哈!”其他同学一边哄笑着,一边拍掌,一边散去,然而故事还未结束......
2.假如我是ta,面对流言,我会这样想
师:“同学们,在这则故事中,你看到了有几个关键人物?”
生:“小雨、小轩、同学甲、同学乙,还有其他同学。”
师:“当流言蜚语出现时,往往有几个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当事人、流言制造者、旁观者。请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他们,面对流言,你会有什么感受,请各小组按照学案上的角色进行讨论。”
组1:“小雨可能会不敢和小轩一起玩了,两个人的友谊受到影响;小雨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不好;小雨可能会被班主任或者其他老师认为是‘早恋’,被拉去谈话......”
组2:“小轩可能不敢和小雨或者其他女生玩得那么亲近了,会害怕被其他同学传绯闻。”
组3:“甲同学和乙同学可能觉得没什么,只是开了个玩笑,ta可能没有意识到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
组4:“旁观者也许会觉得很好玩,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很讨厌流言。如果小雨和小轩真的受到了伤害,他们也会很内疚。”
教师小结:“是的,流言蜚语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只是小事,只是玩笑。但会让当事人的情绪、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如果真的有更严重的事件发生了,身为流言制造者和旁观者的同学们,他们的心理也会承担着一份愧疚。”
(四)小组探究——做勇敢智慧的当事人,做有爱有法的旁观者(1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续写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应该如何勇敢地、智慧地处理流言蜚语。
1.故事续写版本1——当事人如何勇敢智慧地处理流言
师:“如果你是小雨、小轩,你会拿出什么办法来终止流言呢?接下来,请小组思考当事人处理流言的方法。”
组1:“小雨可以澄清整个事情的经过,告诉大家真相;也可以不理会流言蜚语,专注自己的学习;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请他们出面终止;可以告诉老师和家长,请他们帮助。”
教师小结:“当事人可以这样做:自我检查——看看流言是否真实,有没有给其他人带来伤害,如果是,就要改正自身的行为;主动澄清——主动把真相说出来;一笑置之——把流言当做‘废话’,专注自己热爱的事情;请求帮助——当有家长、老师等大人在场的时候,语言暴力发生的情况就会降低,小雨可以向信任的大人求助。这些方法里没有最好的方法,当我们面对流言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有些同学认为,小雨也可以制造别人的流言,以此来转移注意力,或者用拳头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可以吗?”
生1:“这样会让语言暴力变成身体暴力了。”
生2:“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师:“是的,如果我们采取暴力的方法去处理流言,那我们则会把自己的烦恼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既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伤害了别人。”
2.故事续写版本2——做有爱有法的旁观者,不让流言蜚语再发酵
师:“如果我们是流言蜚语事件中的旁观者,你会怎么做呢?”
组1:“可以主动制止其他同学说流言,比如告诉他们‘别人的事情不要管’。”
组2:“自己也不要参与传流言的队伍中,要做好自己。”
组3:“还可以把这件事情告诉当事人的家长,让家长时刻关注小雨;自己也可以给小雨一些安慰,不要让小雨落单,多跟她交流。”
教师小结:“是的,作为旁观者,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当事人:多思考,少八卦——不随波逐流,流言少一个人传播,就少一份威力;敢打断,敢澄清——可以打断传流言的人,告诉他们‘不知道真相,不要乱说’,也可以对一些错误的想法进行质问,如‘和男生一起玩,就是追求别人吗?’;找外援,多关注——在生活中更多关注当事人的情绪,可以把情况告诉当事人的家人和老师,请求大人的帮忙。”
师:“同学们,当施以援手的时候,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生:“保护自己的安全!”
师:“对的,帮助别人是在保护自己的安全之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自己帮助不了当事人,也不需要内疚,尽力而为就好。我们要做有爱有法的旁观者,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五)总结升华——面对流言,我想说(5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学生自由表达。
1.自由书写,表达课堂收获
师:“请大家用分钟的时间,在个人学案上写下这节课的收获吧。”
生1:“我了解到了处理流言蜚语的方法。”
生2:“我知道了流言蜚语在青春期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传别人的流言。”
2.教师总结,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愿我们面对流言蜚语,能做勇敢智慧的当事人,有爱有法的旁观者!也请大家回顾自己曾有的流言烦恼,假如时光倒流,学习了今天课程的你,处理方式会有何不同呢?今天的课堂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题立足学情,能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以游戏为引入,以学生辅导案例为载体,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引导学生意识到青春期流言蜚语烦恼的普遍性,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流言蜚语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思考不同角色处理流言蜚语的方式。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
1.教师要及时总结和提炼学生的发言,针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如“制造别人的流言,转移注意力”,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争议,表明教师态度;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远看”,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探讨“网络暴力”、“网络流言”等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师需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曾受到或正受到流言蜚语困扰的学生,及时跟进,做好课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