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6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前必背】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背6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前必背】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考必背重点知识(六)
碳和碳的氧化物
金刚石、石墨和C60
知识点一: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一、金刚石
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好的折光性,可以制作钻石等装饰品,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常用作裁玻璃的玻璃刀;又因为对光有极好的折射性,可加工成钻石。金刚石分子为空间网状结构。
二、石墨
石墨是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为层状结构。硬度小,质软,熔点高,可用作铅笔芯、电极、高温润滑剂等,还可以导电。石墨由原子构成。
三、C60
C60是由分子构成,分子为足球状,又名足球烯,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这种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常温下不导电,低温下具有超导性。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它主要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无定型碳
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四种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如下:
物理性质 主要用途
木炭 灰黑色多孔固体,有较强吸附能力 制黑火药,制活性炭,吸附色素
活性炭 黑色粉末或颗粒状,有强吸附型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用于防毒面具中,制糖业中的脱色
炭黑 黑色粉末 制造油墨、油漆、鞋油、颜料、墨汁及橡胶制品的香料
焦炭 浅灰色多孔固体,质地坚硬 燃料,冶金工业的还原剂
注意:“碳”和“炭”的区别
“碳”是元素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表明碳元素、碳单质和含碳化合物时用“碳”,如碳元素、碳单质、二氧化碳等。
“炭”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物质,如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
一般未指名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
知识点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易起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古人的墨迹可以保存千年是因为常温下,墨汁中含有的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碳原子的院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所以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C+ O2CO2(O2充足,完全燃烧)
2C+ O22CO(O2不充足,不完全燃烧)
3.还原性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原料:木炭、氧化铜
①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亮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
(2)高温下碳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2CO。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3)焦炭从赤铁矿中还原出铁,其反应的方程式为3C+2Fe2O34Fe+3CO2↑。
注意:氧化与还原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简记“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
氧化性、还原性
在反应中,物质供给氧的性质叫做氧化性,物质多去氧的性质叫做还原性。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确定反应原理(即确定药品)——确定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验证所得气体
(1)药品的选择原则:选择反应速率适中、价格便宜、来源广泛、污染少、实验安全、所制气体纯净的药品。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适合实验操作。
(2)发生装置的选择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装置 举例
固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
固+固气体
固+液气体 Zn+H2SO4===ZnSO4+H2↑ CaCO3+2HCl===CaCl2+CO2↑+H2O
(3)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的性质 收集方法 装置 举例 优缺点
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排水法 O2、H2等 收集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
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 注意:瓶口盖玻璃片,导管插到集气瓶下部 CO2等 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
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 注意:导管插到集气瓶底部 H2、NH3等 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
一般制取气体的步骤: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装置→控制反应→收集气体→验纯、验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思考1:碳酸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Na2CO3+2HCl=CO2↑+H2O+2NaCl
实验室能否用此原理制取二氧化碳?
答:不能,因为用碳酸钠为粉末状,反应太剧烈,不利于气体收集。
思考2:大理石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aCO3+H2SO4=CO2↑+H2O+CaSO4
实验室能否用此原理制取二氧化碳?
答:不能,因为生成的硫酸钙为微溶物,会附着在碳酸钙表面,使反应逐渐停止。
思考3:大理石也能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aCO3+2HCl=CO2↑+H2O+CaCl2
实验室能否用此原理制取二氧化碳?
答:浓盐酸挥发性很强,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净。
(3)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制取二氧化碳,一般采用如图的两种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固液不加热型,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如图)
,长进,短进 短进
, 短进,长进 长进
(4)操作步骤:
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气密性
操作: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从顶部漏斗口注水,使漏斗下端被水封闭;再注水,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下降,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装药品
④固定装置
⑤收集气体
⑥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集满。
与验满不同,检验CO2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检验CO2一般不用燃着的木条,因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CO2,N2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1),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比较气体与空气的密度时,可以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密度比空气大,反之,密度比空气小。
思考:久未开启的地窖为什么不能轻易进入?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向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个实验说明了①CO2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通入水中生成碳酸(或H2CO3),反应方程式为:H2O+CO2===H2CO3
碳酸的性质:
①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的缘故,其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这个反应可用来鉴定CO2气体。
(4)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
C+CO22CO 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5)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
注意呼吸作用方程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3.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灭火
CO2+H2O淀粉+O2 光合作用的原料,作气体肥料
能和水及其他物质反应 制汽水,作化工原料
干冰升华吸热 用于冷藏食物、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等
(2)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
(4)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引起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
思考: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提示: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Ⅰ紫色花变红 Ⅱ紫色花不变色 III紫色花不变色 Ⅳ紫色花变红
知识点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思考:煤气管道中为什么要加一些有臭味的气体?
答: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的泄露。
思考:有人说在室内放置一盆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与用途
(1)可燃性——可作燃料
2CO+O22CO2(蓝色火焰)
点燃前要验纯。
(2)还原性——可冶炼金属
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
CO2+Ca(OH)2===H2O+CaCO3↓
2CO+O22CO2
现象:
①黑色粉末变红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末端的气体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
开始时:
①点燃尾气处理的酒精灯
②通入CO
③点燃加热的酒精灯
结束时:
①先熄灭加热的酒精灯
②当装置冷却至室温时,停止通入CO
③熄灭尾气处理的酒精灯
该实验体现了CO的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
注意:后面的酒精灯作用是尾气处理,或者用气球收集未反应CO。
此外CO还能还原Fe2O3与Fe3O4方程式为
3CO+Fe2O32Fe+3CO2
4CO+Fe3O43Fe+4CO2
(3)毒性
一氧化碳有毒,原因是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使人窒息。水煤气或香烟中含有一氧化碳。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燃烧和灭火
知识点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定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时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不能降低。
2.条件(需要同时具备)
①有可燃物
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如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考点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灭火的原理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因此,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常见的灭火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以阻止火势的蔓延。
(2)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等;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就是灭火器喷出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烧物表面形成一层二氧化碳气体层,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建筑物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房屋;草垛着火,用泼水的方法灭火。
注意:
①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一定的,不能降低。②一定要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温度。
CO2能灭火的原因是一般情况下,CO2既无可燃性又无助燃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灭火的原理是CO2隔绝了氧气。
3.火场自救
如果火势不大,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或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知识点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概念
易燃物:一般指易燃的气体或液体,或容易燃烧、自然或遇湿可以燃烧的固体等。
易爆物:指受热或撞击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厂房、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消防器材必须齐备,并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
(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警告标志明显,且要注明物质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电断、经常检查。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知识点一:化石燃料及对环境的影响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现象与吸热现象
有些化学反应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还放出热量,这种现象是放热现象如:CaO+H2O=Ca(OH)2;有些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吸收热量,这种现象是吸热现象如:C+CO22CO。
2.能量的利用
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如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等。此外,人们还利用燃烧等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和发射火箭等;爆炸是瞬间产生巨大能量的反应,利用爆炸可以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
(二)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
成因:煤是古代植物等被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复杂混合物。
成分:煤中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元素和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煤气等,这个过程叫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2.石油
成因:石油是古代动植物的遗骸被层层沙泥掩埋,经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粘稠状液体。
成分:主要含有C、H两种元素,还含有少量的O、N、S等元素。
炼制: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这个过程叫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3.天然气
天然气是混合物,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主要成份是甲烷——CH4。
(1)甲烷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但天然气却很臭,是因为在天然气中加入了有臭味的物质,这样可以起泄漏时的报警作用。
(2)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甲烷燃烧的现象: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注意:点燃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煤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
(2)由于煤中含有少量的硫、氮元素,故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其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水体酸化③破坏土壤、植被④破坏森林⑤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酸雨的防治:①使用脱硫燃料②开发新能源③尾气处理后再排放。
(3)煤炭燃烧不充分时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污染环境。
(4)煤在燃烧过程中,可能没有完全反应,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烟尘等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
2.车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或柴油。
(2)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3)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便燃料充分燃烧;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④使用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⑤在汽油中添加适量的乙醇制成的乙醇汽油;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由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得到属于可再生资源。乙醇燃烧放出大量热,反应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⑥在管理上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未达排放标准的汽车上路。
燃料的充分燃烧
1.条件:
①有足量的空气
②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生成污染性气体一氧化碳;浪费燃料;放出热量少。
3.措施
增大氧气的供给量;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意义:节约能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知识点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1)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液氢完全燃烧约为同质量汽油的3倍),且燃烧产物只有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目前,作为高能燃料已应用于航天等领域;作为化学电源,氢氧燃料电池已被广泛应用,如用作汽车驱动电源等。燃烧方程式:
2H2+O22H2O(淡蓝色火焰)
(2)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料:锌粒、稀硫酸
②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
③装置
④氢气还具有还原性,可还原氧化铜
H2+CuOCu+H2O
(3)氢气作能源的优点
①资源广②产物无污染③燃烧产生的热值大。
(4)氢气作燃料的缺点
①制取成本高②贮存和运输困难
2.新能源
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新能源既可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的耗尽问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拓展: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如流水、锋利、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