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防止上当受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防止上当受骗》教案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防止上当受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四课《防止上当受骗》,主要讲解如何防止上当受骗。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和陷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骗局和陷阱的种类,能够辨识和识别骗局和陷阱;
2. 知道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
3. 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够避免上当受骗。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学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能够避免上当受骗。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可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骗局和陷阱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和陷阱,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问题。例如:
(1)你最近有没有接到过陌生电话或者短信?
(2)你是否曾经收到过一些看起来很诱人的网上广告?
(3)你是否曾经被要求输入个人信息或者银行卡密码?
第二环节:讲解新课
(1)讲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如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快递诈骗等。例如:
网络诈骗:诱骗受害者通过虚假的网站或者病毒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或者财产。
电话诈骗:冒充银行、公安、税务等机构,以各种理由骗取个人信息或者财产。
快递诈骗:冒充快递公司或者快递员,要求受害者支付快递费用或者提供银行卡信息等。
(2)讲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等。例如:
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回答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者邮件,并且不随便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
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以免下载带有病毒的软件或者进入虚假的网站。
(3)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特点和危害。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特点和危害。例如,展示一些网上诈骗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看到其中的危害和骗局手法。
操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例如,让学生讨论如何识别冒牌货、如何防止快递诈骗等。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骗局和陷阱的场景,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危害。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骗局和陷阱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危害。例如,让学生扮演快递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角色,进行模拟操作。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不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等。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例如,让学生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时,让他们学会如何判断网站的真实性,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如何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例如:
(1)你学到了哪些如何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
(2)你认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是很重要的吗?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骗局和陷阱的种类:
1. 网络诈骗
2. 电话诈骗
3. 快递诈骗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1. 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2. 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
3. 不随便下载陌生软件
七、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需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防范骗局和陷阱。最后,需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如何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