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阳光下的阴影 校园欺凌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扫除阳光下的阴影 校园欺凌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扫除“阳光下的阴影”》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作为心理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发现很多学生正经历校园欺凌,并且没有人理解他们,反而远离他们,指责他们。他们其实大多都很坚强,甚至有些冷漠,就像带着“荆棘”的玫瑰,但是没人问过,玫瑰愿意带刺吗?希望能通过这堂心理课,让同学们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能努力“扫除阳光下的阴影”,守护少年的你。
【教学目标】
1、清楚校园欺凌的定义;
2、提高反对校园欺凌的意识;
3、学习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反对校园欺凌的意识。
难点:学习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
【教学过程】
活动 内容
导入游戏:心灵大扫除 老师喊口令:大扫除 同学们问:“扫什么” 老师回答“扫的条件” ,比如扫戴眼镜的同学,扫穿白色衣服的同学。 符合条件的同学,起立比心。 设计意图:一方面,该活动能激发同学们的课堂热情,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口令引出此次话题“校园欺凌”。从开始的比较轻松简单的条件,比如扫戴眼镜的同学,扫穿白色衣服的同学,逐渐过渡到“曾经被别人欺负的”、“曾经被别人起过外号的”、 “曾经欺负过别人的”,“曾经目睹过欺凌行为的”等等
主题活动: 01观看视频混剪 02画说“欺凌” 观看视频: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校园欺凌的定义: 判断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并说明理由。 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形式:直接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 思考:你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角色? 校园欺凌中的四个角色—以《少年的你》为例 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和守护者。 思考:根据视频和生活,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 学生分享 3、《玫瑰少年》叶永志 活动一:分享环节 规则:分享你曾经经历过或者目睹过的“校园欺凌行为。”(只说事件,不说人名) 4、面对“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二:分享环节 规则:根据校园欺凌中的角色来思考,面对欺凌时,每个角色可以做些什么? 被欺凌者: 留存证据:遭受欺凌时,可通过使用手机、手表等电子设备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及时对欺凌行为进行记录,留存证据,方便日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勇敢反击:根据现场环境适当予以还击,量力而行,通过语言和行动告诉施暴者自己的反抗态度,让施暴者有所畏惧和担忧,避免遭受多次欺凌。 及时求助:要及时将欺凌事件告知家长、老师和校方,并告诉自己的朋友或亲属,舒缓情绪,增加案件知情人。 旁观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希望同学们在目睹“欺凌行为”时,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努力成为一个守护者,守护我们的“玫瑰少年”们。
总结升华 播放歌曲《玫瑰少年》 总结:哪朵玫瑰没有荆棘,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会有人真心的爱你。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玫瑰少年》,将同学们的积极感情升华到最大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