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登岳阳楼》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天下有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
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
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
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
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代表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主旨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
“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未简单的以 “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行吟者,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
  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
  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广阔胸襟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意境宽阔宏伟
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阅读
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无论后人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状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
孟浩然借写洞庭湖景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也就没有杜诗境界的高远。
杜甫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名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屏弃了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
  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炼字: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 词类活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