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十章极地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检测及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推荐】第十章极地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检测及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10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根据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知道南极地区的科考站及极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学习重难点】
1.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2.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内容】
【情境导入】
2018年,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如今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拟招聘一批优秀的科考小队员和科学家们一起赴南极地区进行科考。
【招聘环节一:笔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P92-94,独立完成下表并在课本中画出主要知识点。
南极地区
组成范围 包括 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部分海域 ;
半球位置 从南北半球看,南极地区全部在_南_半球,从东西半球看,横跨东西半球。
纬度位置 南极地区主要位于_南极圈_以南,主要属于_南寒__带。
海陆位置 南极地区中心是南极大陆,按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周围环绕着的依次是A 大西洋 ,B 印度洋 ,C 太平洋。
地形特点 海拔高,地表被冰雪覆盖 (被称为“冰雪高原”)
气候特征 气温特点 严寒 (被称为“ 世界寒极 ”)
降水特点 降水稀少 (被称为“ 白色荒漠”)
风速 多狂风 (被称为“ 风库 ”)
【教师活动】归纳并补充知识点(展示优秀的学生答案,计5分。)
1.南极地区≠南极洲,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及其以南的范围。
2.气候严寒的原因:纬度高、地势高(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盖,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长期受寒流影响,使其气候严寒。
3.气候恶劣,无人在此地定居。
【转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笔试,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面试,
【招聘环节二:面试】
1.阅读P96阅读材料,结合前辈经验,中国科考队一般选择在什么时间赴南极考察(季节或月份)?为什么?
(1)11月至次年3月,即我国的冬季。
原因: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且白昼时间长,便于科考。
【教师活动】师补充讲解
1.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雪龙号”破冰船。
2.南极科考站(要求在图中画记):
麦克默多站(美国)--世界最大的科考站;
东方站(俄罗斯)--南极海拔最高的站;
中国的科考站(按时间先后顺序):
长城站(1985年2月14日)、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昆仑站(2009年2月2日)、泰山站(2014年2月8日)、罗斯海新站。
2.南极地区有哪些条件吸引人们纷纷前往考察?(请结合材料,说明南极地区具有哪些科考价值)
[材料一] 南极地区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锌、石墨、银、金刚石等,其中煤的储量最为丰富,而南极地区最大的铁矿山则可供全世界消费200年左右。
[材料二]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它占全球淡水资源的70%以上,如果能加以利用,可以解决许多国家严重的淡水危机
[材料三] 南极海洋里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大海里还有许多叫磷虾的微小生物,它为南极洲众多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鲸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在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构成有代表性的南极景象。海兽主要有海豹、海狮和海豚等。在大陆周围的海洋里,鲸类成群,为世界重要的捕鲸区。
[材料四] 南极地区独特、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实验室,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论:
1.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2.自然环境原始,是科学家们进行地质、气象、天文、生物、海洋、冰川等学科的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对应资源图片,便于学生形象理解。
【转呈】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到来,使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
3.结合所学和课本P98第一自然段,思考南极地区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
(2)全球气候变暖
(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生物失去家园);
(3)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4)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便于学生形象理解。
【招聘环节三:评估】
若你成为了一名极地科考队员,针对极地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你会为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做些什么?请撰写一份演讲稿。
要求:1.观点鲜明;2.字数在100字左右,演讲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
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教师活动】归纳小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A.个人层面: 1.加强个人的环境保护行为。(如减排二氧化碳;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展节能技术。绿色出行,不用人工过度加工和包装的物品,做好纸张的双面使用和有效回收,以此减少制造业的污染等。)
2.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极地保护宣传。
B.国家(国际)层面:
制定与签订条约,加强国际合作,和平利用,合理利用,科学考察,共同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2022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中)地球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是世界上人类发现最晚的大洲,98%以上的面积被永久冰雪所覆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A.南极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2.据图分析,该大洲在七大洲中( )
①面积最小②跨经度最广③跨纬度最广④纬度最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煤炭由森林演化而成,该大洲冰天雪地,煤炭资源却很丰富,可以作为( )
A.大陆漂移的证据 B.海陆分布不均的证据
C.火山多发的证据 D.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答案】1.A 2.B 3.A
【解析】1.据图文资料分析,南极洲绝大部分地区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所环绕,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也是目前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洲,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①据图分析该大洲为南极洲,面积最小的大洲为大洋洲,故①错误;②南极洲跨经度360度,是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故②正确;③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故③错误;④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大洲为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故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图中大洲是南极洲。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森林变成的煤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南极洲很久以前处于温暖的地带,植被茂密。故选 A。
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等地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图为雪龙号科考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本次前往南极过程中,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
A.太平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
5.此次航行自出发地到目的地,没有穿越的温度带是( )
A.北温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热带
6.雪龙号在南极科考期间( )
A.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处于一年中较温暖的时期
B.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安全性高,便于通行
C.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风雪小,方便观测极光
D.南极地区处于冬季,冰层厚,有利于冰层取样
7.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B.海洋彼此相连
C.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D.陆地大部分位于南半球
【答案】4.D 5.B 6.A 7.D
【解析】4.读图可知,本次前往南极过程中,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排除ABC,故选D。
5.读图可知,此次航行自出发地在北温带,目的地在南寒带,从北往南依次穿越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没有穿越北寒带,故选B。
6.雪龙号在南极科考期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此时太阳主要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处于一年中较温暖的时期,适合作业,A正确;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雪不会全部融化,B错误;雪龙号在南极科考期间,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极夜时间更方便观测极光,C错误;雪龙号在南极科考期间,南极地区处于暖季,冰层较薄,有利于冰层取样,D错误。故选A。
7.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概略地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说法正确。陆地海洋被陆地分割,并彼此相连,B说法正确。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以海洋为主,C说法正确,D说法不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D。
罗斯海域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考察范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南极地区科考最适宜的时间是( )
A.3、4、5月 B.6、7、8月 C.9、10、11月 D.12、1、2月
9.以下属于南极科考项目的是( )
①雨林调查②环境研究③冰川研究④海洋考查⑤民居考查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8.D 9.C
【解析】8.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进行科学考查,故D正确;其他月份,南极地区气温较低,且白昼时间较短,不利于进行科学考察,故ABC错误。故选D。
9.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所以环境研究、冰川研究、海洋考查属于南极科考项目,②③④正确;南极地区无雨林,也无人定居,无法进行雨林调查和民居考查,所以雨林调查和民居考查不属于南极科考项目,①⑤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④对应的C正确,①和⑤所在的ABD错误。故选C。
10.2021年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考察。结合南极地区图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泰山站
B.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南方向
C.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7-8月,正值极昼期
D.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D
【详解】极昼、极夜现象只发生于极圈以内,在此范围之外的考察站都无极昼、极夜现象。而图中不仅仅泰山站位于极圈之外,故A错误;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故B错误;南极气候严寒,考察时应选择最温暖的的季节,即北半球的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故C错误;南极地区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资源,在此考察可以获取相关数据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资料。故D正确。故选D。
三、解答题
11.(2023·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主题聚焦南极
材料一南极大陆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其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于1985年、1989年、2009年、2014年在南极地区分别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也会于2022年建成。
材料二下方左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右图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南极地区中心是以____(陆地/海洋)为主,罗斯海新站选址在难言岛位于____洋沿岸。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五个科考站,其中纬度位置最低的是____站。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____洲,所以有些考察队选择从此进入南极洲。
(2)读图甲、乙两地气候的共同特征为全年气温____、降水____;其中位于南极地区的是____地(甲/乙),
(3)我国南极考察队在下列哪一时间区南极考察最合适( )
A.春节前后 B.五一前后 C.暑假前后 D.国庆前后
(4)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上地下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列举南极地区的重要资源:____(写出一种即可)
(5)近些年,到南极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登陆南极大陆前会被要求给所有登陆时携带或穿着的物品进行真空除菌,消毒并清洁鞋底,登陆后与企鹅必须保持距离,不可主动靠近其5米的范围。严禁踏足在青苔覆盖的土地上。还要将垃圾随身携带并带走。以上对游客在南极登陆采取的措施,其意义在于____。
【答案】(1)陆地 太平洋 长城 南美洲 (2)寒冷 稀少 甲地 (3)A
(4)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淡水资源、气候资源(风能)等 (5)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
【详解】(1)南极地区中心是以陆地为主,罗斯海新站选址在难言岛位于太平洋沿岸。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五个科考站,其中纬度位置最低的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所以有些考察队选择从此进入南极洲。
(2)读图甲、乙两地气候的共同特征为全年气温寒冷、降水稀少属于极地气候;其中位于南极地区的是甲地,因为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3)我国南极考察队在春节前后去南极考察最合适,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
(5)题干中描述对游客在南极登陆采取的措施,其意义在于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
12.11.读南极地区略图(图7.5-3),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图中数字 代表所有经线汇集的点,该点叫作 ,图中的虚线圈代表 ,它的纬度是 。
(3)图中数字①所在的大洲是 ,数码②所以在的经度是 ,
①在③的 方向。
(4)列举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 。
(5)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 A 点所在地出发,顺地球自转方向绕南极洲海域航行一周,所经历的大洋依次是 、 、 。
(6)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