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测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Cl-35.5 K-39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0每小题2分,11-20每小题3分,共计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榨取果汁 B.电灯通电发光 C.粮食酿酒 D.活性炭净水2.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 B. 倾倒液体 C.取固体药品 D.量取液体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的是A.碳 B.镁 C.硫 D.铁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热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5.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A.氮气 B.铁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6.邵阳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这里的卤菜味道鲜美、香味扑鼻,深受人们的喜爱。能够闻到卤菜的香气是因为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7.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钪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gB.钪属于非金属元素C.钪位于第三周期D.钪原子易失去电子8.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点燃氢气前须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前都须验纯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D.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9.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CaO B.H2SO4 C.O2 D.KClO310.“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B.该反应中有2种生成物C.该反应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原子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为28:2711.某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其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则对该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推测正确的是A.一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B.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元素C.一定有碳、氢,没有氧元素D.可能有碳、氧两种元素1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物质 a b c d反应前的质量/g 6.0 14.0 3.2 1.0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0.0 7.2 X 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x=3.2C.d一定是催化剂D.a和b是反应物1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数目 B.原子种类C.物质种类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14.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有3种氧化物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15.香烟烟雾中有一种强致癌物叫苯并芘,其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则苯并芘的化学式为A.C20H12 B.C20H6 C.C20H12O2 D.C20H6O16.在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 B.C. D.17.科学家探索用CO除去SO2,涉及的一个反应:SO2+2CO=2X+S,则X为A.CO2 B.C C.CS2 D.COS18.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11。若2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A.10:11 B.8:11 C.4:9 D.31:4419.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正确的是A.2g镁与1g氧气反应生成2g氧化镁B.2个镁原子加1个氧气分子等于2个氧化镁分子C.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黑色氧化镁D.48份质量的镁恰好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20.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B.酒精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C.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D.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8分。21.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图表示的微粒中共有______种元素,其中与锂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B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22.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1)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水分子______;3 个镁离子______ 。(2)如图,请据此回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用如图所示的2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实验前后天平不能保持平衡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理由是 。(2)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断该物质 ,理由是 。24.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静置沉淀 B.吸附沉淀 C.蒸馏 D.过滤(2)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消毒剂,能对饮用水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将Cl2通入NaClO2溶液中可制得ClO2和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3)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试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三、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计16分。2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为______。(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若用装置C进行收集,气体应从______(填“m”或“n”)端进入。(3)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小兴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水在浓度大或受热时易分解放出氨气。实验室常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快速制取氨气,制得的氨气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装置D收集。26.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猜想与假设】猜想 1:不相等;猜想 2:相等 【实验探究】甲 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实验方案(反应后略)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结论 猜想 1正确 猜想 2正确【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 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__(填标号) (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 2正确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和启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填标号)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 严谨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四、计算题:6分。27.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g。(2)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列式计算,精确到百分之0.1%)(3)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BCB 6-10.BDBAA 11-15.BACCA 16-20.DAADB二、填空题21. 3 C 失去 Na2S22.(1)H2O 3Mg2+(2) 23.(1) B 生成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2)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24.(1)C (2)NaCl (3) 氢气 三、科学探究题25.(1)试管 (2)n (3) (4)不能26. 密闭容器 B 参加化学反应 ACD四、计算题27.(1)4.8(2)解: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9.2%;(3)解: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答:氯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9.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