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课堂设计 强大的自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心理课堂设计 强大的自我

资源简介

小学心理课堂设计|强大的自我
适合学生年龄段: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一、展示一张花园图片,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1)目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教学时用实物做工具更有利于儿童学习。图片中用具体花、草的形象比喻人的优缺点,暗示学生可以通过聚焦注意力的方式有选择的去看待自己的优点,缺点,相比说教的形式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和接收“练习看自己的优点可以让自己变强大。”
(2)指导语参考:有的同学第一眼看到的是花、有的同学第一眼看到的是杂草,这张图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像花、缺点像草;有的人看自己像花,有的人看自己像杂草。
(3)如果你看自己像花,那么你像什么花呢?请每个学生把自己像什么花儿画下来,并写出这朵花的三个优点。(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花的种类图片/实物供学生参考)
(4)绘画时间3分钟。
二、绘画分享:
(1)邀请同学A来分享:你像什么花,你和TA共同的优点在哪里?
(2)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A“这朵花”,在其他同学眼中A有什么样的优点?
(3)可以请A选择同学B来说A的优点,也可以请B来选择花的图片代表A并说出自己对A的感受,你为什么觉得A像这朵花,TA有什么优点值得你学习?
三、总结:1、多看自己的优点会让“我”变强大;2、如果有人看你像草,只看你的缺点时,可以拿出这幅画提醒自己,这不是真相的全部,你永远可以像一朵花;3、如果你被负面评价包围了,你永远可以邀请会欣赏你的人来对话。
四、布置亲子绘画作业:在爸爸妈妈眼中你是什么花呢?请他们发现一个你的优点时就画一朵花来代表。
以上是根据成都某科院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要求的结构编写的心理课教案设计。这是一种结构式心理团体辅导设计,虽然我还是满意的,不过懂的人还是能看出这样的教案会带来一些问题。
接下来说一说问题,问题所在,也是它的优点所在:解决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山有山的结构、水有水的结构,山水可以相绕、也可以互相看不顺眼。就像这篇教学设计所传递的理念一样,我们要多看自己的优点、也要学会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校用一本教案教所有学生,目的是想促进教育公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好的。
我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小学是没有心理健康老师的,班主任承担了这部分的功能,进入初中后有一个心理老师,印象中就只见她来上过一次课,现在社会引起重视,基本每个学校都配有心理健康老师,这是好事,不过,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也会浮现。
问题一:我们先来看看题目:强大的自我,这个题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强大是好的,谁不希望自己变强大呢?问题是事物都有两面,强调强大,就会忽略另一面,由于教案基调定在引导学生自我变强大,所以整篇教案都在强调如何变「强大」的方法。如果所有的学生上完心理课自我都变强了,那么恭喜要这位心理老师,您遇到的问题并不复杂,很好解决。
接下来复杂的问题是,如果有一位学生使用这种方法没有变强,那怎么办呢?按照以上逻辑继续往下推,就变成其他人都可以,为什么就你不行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变成需要单独给这位学生做心理辅导,直到他变强。
如果他还是没变强呢?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进来是好好的,现在没有变强,那就是学校、老师的问题,家长很愤怒,学校、老师也觉得委屈,互相指责,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更大的的风险其实是孩子在承担,给每个“不能的心灵”又加上了一层新的枷锁:我其实没有变强,但是不强就会被人认为脆弱/“有病”,我只能假装自己变强。
扭曲自己是会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带给儿童的影响更深远,这种引导有他的好处,带来了大多数的公平,底层逻辑还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牺牲少数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不过离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还很远,也牺牲了「儿童对自己诚实」的品质培养。
问题二:来自学校现实的困境。一所学校就配一到二个心理老师,一个心理老师要面对几千人。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心理辅导等工作、有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德育、行政、招生、其他学科教学等的工作,自己的家庭照顾不过来是家常便饭,家长、领导的误解更让老师心累,一位心理老师朋友说,处理家长投诉、请假难、接收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比如孩子得甲流高烧40度,去给领导请假,领导让她坚持一下,让她去给其他同事上减压课,而且还让她开视频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在生病,一位母亲担心孩子的同时还要去跟领导沟通、开导同事,实在是太残忍。
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心理老师们非常不容易,我们五个人约出来聚会,除了我以外,其余四个都是在当心理老师,他们都在一线教师岗工作9年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顿饭,还没聊热就匆匆散场。
心理学的本质是关于人的艺术活和技术活,如果有钱有闲有精力,谁不想用心打磨自己的手艺呢。
问题三: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误解。「强大的自我」正好也反映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学校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本身是人本主义在当今社会应用的一个分支。「积极」两个字并不是引导一个人一定要用积极视角去看待自己,并不是每时每秒都要积极,真正的自我强大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脆弱,只去看自己的优点,它和其他知识都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在于告诉人:理论都是用来服务于人的,而不是用来把人框住。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教授在《终生成长》书中区分了两种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如果用理论把人框住,本身就是一种固定性思维的倾向,成长性思维方式是用来服务于人的,如果一个人不适合某种理论/逻辑,不是像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去指责这个人没长好,而是这个方法不适合他,人还是好的,只是要去找真正适合他的方法。
我想给遇到以上困境的学校/心理老师/家长/学生几点建议:
1、领导可以找校外的心理机构合作分担教学、职工、学生减压的工作;
2、心理老师也是人,需要自我关怀,学校/家长有过高期待的时候可以转介;
3、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家庭可以请外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里的心理课、心理辅导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是万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