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台湾——祖国的宝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资料了解台湾自然环境如何由破坏到保护的,知道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知道台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图片了解、表格分析、举例等方法,学会自主分析问题,合作研讨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有力证明,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结果。台湾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台湾城市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资料分析、举例子、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乡愁》——台湾海峡二、新课学习一、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1、展示台湾风俗文化的有关图片,了解台湾省文化风俗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5图a,了解台湾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台湾地区人口为2300万,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台湾人口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汉族也主要聚居于此,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东部山地;3、阅读资料,填出下面空格:材料一: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大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证明,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材料二: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广东、福建。即使是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们的根也在大陆;据专家考证,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古代於越族(简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台湾高山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崇拜,与古越人极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都崇拜岛神,以鸟为图腾。1980年,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与百越族遗物非常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切都说明: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与我们血脉相通。材料三: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元统一后,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台湾正式为中央政权所控制;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正式收复台湾;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置台湾省,但隔十年之后爆发了甲午战争,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强调】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温故知新】课堂活动——填图游戏二、台湾的自然保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台湾历史上的著名物产;分析台湾自然环境的破坏原因;了解台湾的自然保护措施;结合图m,了解台湾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自主学习】三、外向型经济1、认识不断变化的台湾产业结构。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略。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2、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72材料。承转:3、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4、比较新竹科学园区与中关村科学园区发展条件;提问,学生回答。(略)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合作探究】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海峡两岸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是海峡两岸工商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所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额比重从1997年的0.5%增长到2008年26.2%,进口额比重从3.4%上升到13.1%。截至2010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500多亿美元。两岸互补互利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与祖国大陆鼓励和保护台胞投资,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拓展延伸:视频:《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至为重要》【课堂练习】1.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特点是(A)A.从原料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B.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原料密集型C.从技术密集型过渡到劳动密集型D.从资金密集型过渡到劳动密集型2.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是(C)A.日本 B.美国C.祖国大陆 D.英国3.台湾新竹科学园区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中,最大的共同点是(B)A.环境清洁优雅 B.科技人才密集C.交通运输便利 D.矿产能源丰富4.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誉的是(C)A.香港 B.西双版纳C.台湾 D.海南5.在台湾的自然保护区中,属于大型自然公园的是(B)A.台东红叶树自然保护区B.玉山国家公园C.垦丁国家公园D.阳明山国家公园6.号称“台湾硅谷”的地方是(A)A.新竹 B.台北C.基隆 D.高雄【课堂小结】我们学了什么?(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台湾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作业布置】1. 台湾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 说一说台湾的经济特点。3.教材75页复习题1、2。【板书设计】台湾省(第2课时)(三)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破坏→保护 经济特点保护措施 发展历程成果 经济结构的调整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往来【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台湾为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知道了台湾的经济特点是外向型经济,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本节课以学生为主导,突出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以人地关系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生整体表现良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也能将上节课知识予以复习,加上版图板块,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不足之处是课堂开始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如果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