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课堂实录——朋友伴我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课堂实录——朋友伴我行

资源简介

「心理课堂实录」——朋友伴我行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人际交往的美好
认知目标:认识自己的人际圈
行为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开学的第三节心理课,学生们还处于互相建立信任关系的时间段。因此设计了开放性、互动性很强的热身活动:寻人信息卡。
热身活动
五六分钟之后,大家的学案上或多或少都签上了名字。由此可以引入主题,学案上这些名字的主人,可能是目前还不太熟悉的同学,可能是已经非常要好的伙伴。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会遇到无数同行的人。有些人擦肩而过,只是在人生画卷上轻轻画上一笔;有些人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此之间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所有的这些人就构成了我们的朋友圈、人际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探索自己的朋友圈。
人际圈就好像是我们把一颗石头丢到池塘里激起的涟漪,它会从中心向边缘一圈又一圈的渐渐扩散。因此,人际圈不单单是三个(或更多)完全等距的同心圆,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越向内的圈与自己关系越紧密,是更加核心的人际圈,更加珍贵的财富;而越向外的圈与自己的关系越薄弱,越边缘化,但涉及到的人可能会越多。
基于这样的认知,学生需要根据心理距离对人际圈进行划分。
第一个圈子里的朋友,你们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你愿意让对方走进自己心灵的最深处,分享你内心的秘密、痛苦和快乐。他们是你成长过程中很重要很重要的伙伴。
有一些朋友可能由于升学、搬家等原因目前在物理距离上相去甚远,但是心理距离是很近的。这些情况下,学生仍旧需要把这些名字放在一级人际圈里。
第二个圈子里的朋友,你们会经常聚在一起打发时间,一起聊天戏耍,一起八卦最近的趣事,某组合出新歌啦,某游戏有好看的装备啦……
你们会分享快乐,一起努力学习。但是你们之间有些秘密是无法分享的。
夏天的味道
第三个圈子里的朋友,是平时见面打个招呼的朋友,会简单聊聊“你好吗?”“吃饭没?”“你们班作业多不多?”等类似的话题;
也可以是因为搬家、转学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导致的曾经比较亲密但渐渐疏远,略有遗憾的朋友。
通过课堂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会比较自己在其他人人际圈中的位置。有些学生为了不“得罪”自己的小伙伴或者展示自己的好人缘,会在一级圈里写上很多人的名字,对于人际圈没有一个合理的梳理及筛选过程。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是,需要向学生传递“不一定朋友圈越大,一级朋友越多就是越好的”这样的概念。
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圈是具有弹性的,每个圈里的朋友数量都是恰当的。而且,朋友圈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当完成自己的人际圈后,学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于每一个选出的朋友名字,学生都需要在旁边写下三个特征。
TA身上最吸引你的是哪三个特点?
你愿意和TA做朋友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澄清和探索自己的朋友圈。
在了解人际圈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新发现,可以随时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调整。可以使用辅助线将朋友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从而将人际圈拓展成为蜘蛛网图。
这一系列的自我探索之后,分成小组分享自己的人际圈。在讨论的过程中继续思考:
自己的人际圈有什么特点?
隐藏的问题是什么?
自己获得了哪些新的思考与发现?
最后回到全班进行分享。
真正的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的分享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帮互助……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又再次体验了友谊、小伙伴带来的温暖与欢乐。
人际圈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随着我们的成长,有些人会逐渐从核心圈退到边缘圈,但也有些人会从边缘圈进入核心圈。
这都是友谊发展的正常过程。因此对于友谊的褪色一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持,另一方面如果消失也不需要特别难过。
最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新的友谊始终保持开放和期待的心态。同心圆外空白处代表了“潜在人际财富”。
从小学来到中学,即将认识很多很多新的朋友,他们有可能进入三级朋友圈,有可能进入二级朋友圈,也有可能成为最核心的好朋友,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去做。
询问学生愿意探索自己人际圈的未知(潜在)部分吗?愿意开启一段新的友谊故事吗?
以此引出课后小作业:在一周之内,主动与三位“寻人信息卡”上不太熟悉的同学进行交谈,并将交谈的过程与体会记下来。
(包括:在什么情况下与之交谈?交谈的过程你是否愉快?为什么?从中你有什么经验?)
时间充分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和好朋友的网络图,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不把自己放在中心时,会发生什么呢?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网络图看到其他人的人际情况,对人际关系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把人际圈放在心里,抽时间去关心自己在意的朋友,敞开心扉去认识更多有趣的好朋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