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心育课教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专题学时45min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一、教学内容(一)《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内容《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为“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要加强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养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不同群体积极预防和自觉反对学生欺凌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与“欺凌”含义类似的字“恶”出发,围绕论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学生意识到即使是程度轻微的欺凌行为也会对受欺凌者产生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进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二)欺凌的类型欺凌的类型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肢体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四大种。其中,《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指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包括: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侮辱其人格,程度较轻的;损坏他人财物,价值较低的;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的。(三)欺凌的危害欺凌的危害主要包括:生理、心理、行为和时间四大方面,其中生理方面,主要是会给被欺凌者带来肉体疼痛、损伤甚至残疾;心理方面,主要是会对被欺凌者的情绪、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影响;行为方面,主要是可能会导致被欺凌者出现厌学、抽烟、喝酒、以暴制暴等不良行为;最后在时间上,欺凌所引起的危害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12、13岁的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导致他们受到外界刺激后,很容易就会做出一些欺凌行为。另外,初一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无法正确意识到欺凌行为给被欺凌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较少地控制欺凌行为的发生。三、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认识欺凌的类型;(2) 了解欺凌的危害性。(二)情感目标(1) 学会换位思考,感受欺凌行为给被欺凌者所带来的痛苦。(三)技能目标(1) 有意识地减少,甚至杜绝实施欺凌行为。(2) 积极地帮助被欺凌者,勇敢对欺凌说不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欺凌的危害性。(二)教学难点(1)有意识地减少,甚至杜绝实施欺凌行为。五、教法与学法(一)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案例解说、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二)学生学法学生通过接受学习,实践感悟来学习本课内容。六、教学准备课件制作,视频、音频剪辑。七、教学流程整个课程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三大板块,分别是:(1)课程导入:播放视频:《黄执中:我不喜欢小孩》(见文末“附件”;(2)第一板块:“恶”的类型;(3)第二板块:“恶”的伤害;(4)第三板块:与“恶”对话;(5)总结分享。具体详述如下:(一)播放视频:《黄执中:我不喜欢小孩》(3min)——引出主题播放《黄执中:我不喜欢小孩》视频片段,观看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黄执中不喜欢小孩的原因,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二)“恶”的类型(7min)——了解“恶”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校园中常出现的“恶”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教师在学生分享之后加以总结,提出“恶”主要包括言语、肢体、社交和网络四大种。(三)“恶”的危害(7 min)——让学生体会到日常中自己眼中的小“恶”、开玩笑对他人也会造成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教师在PPT中呈现知乎上一篇名为《你见过哪些以开玩笑为名义的欺负》的帖子,并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分享“恶”的危害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分享之后加以总结。(四)与“恶”对话(25min)——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常见的小“恶”、开玩笑,加深感悟。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其中三组同学分别为被同学们嘲笑、造谣和孤立时的被欺凌者,面对被他人嘲笑、造谣和孤立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伤害,并在纸上记录下来;另外三组同学分别为实施嘲笑、造谣和孤立的欺凌者,说出自己作为欺凌者,实施“恶”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并在纸上记录下来。待6个组都写完后,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与对应的组别互换纸张,被欺凌者根据欺凌者写下的原因和动机,为了避免继续受到污蔑,应该如何做,或想对伤害自己的人说什么?欺凌者面对被欺凌者写下的感受,对于自己之前所写下的原因和动机有什么感想和转变?教师引导“欺凌者”一方先说出自己的原因和动机,再引导与之相对的“受欺凌者”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伤害,接着让“欺凌者”一方听完“被欺凌者”的感受后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最后让“被欺凌者”分享关于欺凌的应对及想对欺凌者说的话。(五)总结分享(3min)——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巩固课程内容,提出期望。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别针对欺凌者及被欺凌者分享看法,升华主题,加深学生的感悟。第四部分:与“恶”对话,学生讨论的材料:第一、二、三组:材料一:根据自己或者身边人曾经遭受过孤立(造谣/长期嘲笑)的经历,如果你是孤立者(造谣者/嘲笑者),你认为自己孤立(造谣/嘲笑)某个(些)同学的原因、动机是:材料二:看到同学写下自己遭受孤立(造谣/嘲笑)时心中的感受和感到的伤害,你对于自己之前所写下的原因和动机有什么感想和转变?第四、五、六组:材料一:根据自己或者身边人曾经遭受过孤立(造谣/长期嘲笑)的经历,如果你是被孤立(造谣/长期嘲笑)的那个人,当你被孤立(造谣/长期嘲笑)时,心中的感受或感到的伤害是什么:材料二:看到同学写下孤立(造谣/嘲笑)自己的原因和动机后,为了避免继续受到孤立(造谣/嘲笑),你觉得自己作为被孤立者(造谣者/嘲笑者)应该如何做,或你想对伤害你的人说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