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重难点攻略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4)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法律的产生、本质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3.法治的内涵、重要性内涵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重要性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4.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 内涵:规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意义: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保护作用 内涵: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1)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2)我国公民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执法机关对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6.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3)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7.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8.学会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要求(1)重要性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②中国迈向法治时代,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学会依法办事,让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2)要求①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②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③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9.建设法治中国对青少年的要求(1)树立法律信仰,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2)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备考满分练1.霍同学家境不好,升入初中刚读完一个学期,其父亲就坚决要霍同学辍学,跟着村里的大人到沿海城市去打工,老师上门做工作,并告诉霍同学父亲,禁止子女接受教育是违反法律的。霍同学的父亲生气地说:“什么法律不法律,在我这里,我的话就是法律!”霍同学父亲这句话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 )①法律只适用于公共生活,不适用于家庭生活②阻止自己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③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今年,湖南全省政法机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和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以及盗采矿产资源等突出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充分体现了法治是( )①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保障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③现代世界各国共识④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②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磊在另一块砖石上。“庇护着我们大家”说明( )A.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B.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C.法律对犯罪分子一点也不留情 D.法律惩罚违法犯罪行为5.下列体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有( )①出生后,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②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去上学③公交车上,我主动为老人让座④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关于法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人类社会出现后就有了法律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④1949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⑤党的十八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⑥法律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A.2处 B.3处 C.4处 D.5处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道德等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关于道德或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道德主要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等力量保证实施B.法律的适用范围要比道德的适用范围更广泛C.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决定了法律比道德更重要D.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8.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全部胜诉,共获赔70多万元。赵德馨教授的做法启示我们( )A.要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B.坚持依法治国就要推进科学立法C.侵犯知识产权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D.学习法律知识,就不会遭受侵权9.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政府保护 D.司法保护10.“法律可以强制你赡养父母,但无法让你真正孝敬父母。”这句话告诉我们( )A.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B.法治比德治更具有号召力和劝导力C.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D.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宪法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国家工作人员( )①崇尚法律和信仰法律②履行职责要随心所欲③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④树立坚定的法治意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下列观点和行为中具有法治意识的是( )①小红因看不惯王某在小区内随意停车影响交通而将其车划伤②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某私营企业老板一直主动纳税③因航班延误,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大闹机场④王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决保守国家秘密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3.某区妇联、团委根据《贫困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帮扶办法》,将贫困新居民子女纳入日常关爱工作中。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 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14. 虽然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大家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后驾车,甚至醉酒驾驶;虽然大家都清楚吸毒贩毒属于违法犯罪,但仍有人铤而走险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你校法治宣讲团将要在某小区举办一次“你我与法同行·共创精彩人生”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如下任务:1.请你给居民讲讲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危害。(回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请你围绕“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这一主题向居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回答出三条即可)15.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的尊严,在于公民的信仰,唯其如此,法律才能在公民的心灵中筑起光滑的铁轨,严丝合缝、畅通无阻,否则,法律的实施,不仅会阻力重重,而且会被公民束之高阁。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哈罗德 J 伯尔曼说:“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变为狂信!”他强调,“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请你说说法治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2)为了做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青少年应该怎么办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法律不仅适用公共生活,同样适用家庭生活,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①说法错误。2.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分析可知,②③④体现了协商民主,符合题意;①涉及立法,不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A解析:题文中,“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①2③是正确的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B解析: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材料中法律庇护大家,体现了法律的保护作用,故B正确ACD: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D;故本题选B。5.答案:B解析: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到了法定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上学;出生后,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父母经营饭店,主动申报纳税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主动为老人让座不是由法律规定的,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故选:B。6.答案:B解析:分析可知,①错误,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并非人类社会出现后就有了法律;②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正确,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④错误,1954年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⑤错误,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⑥正确,法律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不合题意的ACD。故选B。7.答案:A解析:A正确,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来源于人们的习惯,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题意;B错误,道德的适用范围要比法律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C错误,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具有同等作用;D错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包括法律、道德、纪律、规定等。故选A。8.答案:A解析:赵德馨教授的做法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A是正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C错误,侵犯知识产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错误,观点太绝对。故选:A。9.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题干关键词“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等可知,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政府保护,C符合题意;ABD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可以强制 你赡养父母,但无法让你真正孝敬父母。”这句话告诉我 们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把法治和德治 结合起来,D正确;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A错误;德治比法治更具有号召力和劝导力,B错误;德治重 教化作用,法治重规范作用,C错误。故选D。11.答案:C解析:依法治国首先就必须依宪治国,树立法律的权威首先就必须树立宪法的权威,普及法律知识首先就应当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就要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宪法宣誓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强化宪法意识,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崇尚法律和信仰法律,树立坚定的法治意识,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故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②错误,依法履行职责。故选C。12.答案:B解析:①:小红刮伤他人车辆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是违法行为,是不遵守法律规定的表现,①说法错误;②:私营企业老板一直主动纳税,这是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表现,②说法正确;③: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大闹机场,这种维权方式是错误的,③说法错误;④:王某坚决保守国家秘密是履行公民义务的表现,是法律意识强的表现,④说法正确;故选B。13.答案:A14.答案:(1)轻则导致违法,重则走向犯罪;影响家庭幸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安全;影响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国家形象;等等。(2)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增强法律信仰, 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做有损国家、社会及集体利益的事;采取合法方式行使权利;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到依法维权;及时举报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解析:(1)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危害,学生可以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等方面的危害来组织答案。(2)要求围绕“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这一主题向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可以从学法、尊法、守法、护法等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15.答案:(1)①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②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2)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他人以及国家、社会的合法权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法治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第(2)问要求从青少年的角度回答如何捍卫法律的尊严,学生可以从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等方面组织答案。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