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兼爱》 课 型 新授课课 时 2课时教材分析 《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兼爱”是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教学难点 在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基础上,感受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力量,从而涵咏心灵,激励人生。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 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 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庄子孤独背后的豪气和决绝。教 学 过 程 一、知人论世 1.走近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并称为“显学”大师,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奔忙。 补充:“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于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2.墨子成就 哲学家: ①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百余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②墨翟陈辞,止楚攻宋(墨子救宋)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社会实践家: ①墨子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呕心沥血。 ②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③“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两千多年来,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科学家、发明家: ①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用三年时间制成可飞行的木鸢。 ②他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③他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教 学 过 程 3.墨子思想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尤其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极为俭朴的生活。 4.了解《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5.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他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寻找着救世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二、理解文意 第一段重点字词教 学 过 程 第一段文本翻译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重点字词教 学 过 程 第二段文本翻译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第二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教 学 过 程 第三段重点字词 第三段文本翻译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教 学 过 程 第三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论证?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四段重点字词 第四段文本翻译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段探究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1.理清段意 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提出问题)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分析问题)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 (解决问题)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结论)教 学 过 程 2.文章结构 3.写作特色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 ③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④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三、深研潜思 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①“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②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2、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学习包有视频资料) 相同之处: 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皆表现出爱的普遍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恃强凌弱上是相通的。 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有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教 学 过 程 不同之处:①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没有差别的爱,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②爱的倾向性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职尽责,不言回报。 墨子的“兼爱”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3.“兼爱”可谓是墨子为乱世开出的药方,你认为它在当时的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原因一: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 原因二:阶级局限。“兼爱”的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这种“兼爱”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是墨子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这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观看视频,深入思考“兼爱”的现实意义。)教 学 过 程 总结主旨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人物评价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布置作业 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了挑战。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课堂结语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让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最美的和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