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浓情端午》主题班会 教案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浓情端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一起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2. 掌握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和粽子的故事。3. 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如赛龙舟、吃粽子等。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 利用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2.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教学难点: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端午节的了解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端午节介绍1. 班会主题导入- 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比赛、吃粽子等。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些活动的背景和意义。2. 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教师向学生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由来。教师可以使用故事性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午节的传统意义。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教师生动地讲述屈原和粽子的故事,解释粽子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来辅助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兴趣。2. 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进行讨论,例如屈原的爱国情怀、勇敢牺牲的精神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正能量。三:端午节风俗1. 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传统风俗- 教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传统风俗,如挂艾草、戴香囊等。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来展示这些风俗的具体形式和意义。2. 不同地区的端午节风俗习惯。-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地区的端午节风俗习惯。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四:有关端午节的儿歌诗词1.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相关的儿歌诗词- 教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相关的儿歌诗词,如《粽子歌》等。教师可以朗读这些儿歌诗词,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节日氛围。2. 学生分组朗读、演唱相关的儿歌诗词。-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朗读或演唱相关的儿歌诗词。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板书设计:主题:浓情端午内容:- 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有关端午节的儿歌诗词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班会,学生们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