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二、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现象难点:建立微粒观,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三、考点精讲(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其质量、体积都非常 。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分子在不断地做 ,温度 ,分子的运动速率就 。烧杯A 烧杯B现象 溶液逐渐 溶液解释 氨分子 ,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3)分子之间有间隔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 100ml 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 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为原子,原子 ,生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 原子定义 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 ,质量和体积都很 、不停地 、微粒之间有联系 分子可以分为 ,原子可以结合成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4.纯净物、混合物的微观理解(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 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蒸馏水是 ,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 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 ,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有氧分子、氮分子等 。典型例题1:“荷花送香气”说明了(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具有一定质量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D.分子在不断运动典型例题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乙烧杯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_。(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___,②________【巩固提升】1.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2.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水3.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______。(3)从微观角度解释,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课后练习】1.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2. 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 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A.食盐 B.水 C.金刚石 D.空气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5.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推理,可以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汞分子间有间隔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6.化学既需要“见微知著”,又需要“见著知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宏观现象辨识 微观原因探析A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 很多果汁有酸味 这些果汁中含有氢离子C 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分子间间隔可以改变D C60与C18的性状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A.A B.B C.C D.D7.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C.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8.在氧气转化为液氧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分子数目9.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香水要密闭保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氮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10.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2)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___________。(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___________(填字母)。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二、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现象难点:建立微粒观,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三、考点精讲(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烧杯A 烧杯B现象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解释 氨分子运动,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3)分子之间有间隔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分子。/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 原子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联系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纯净物、混合物的微观理解(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蒸馏水是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水分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混合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有氧分子、氮分子等不同的分子典型例题1:“荷花送香气”说明了(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具有一定质量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D.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A、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错误;B、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具有一定质量无关,错误;C、荷花送香气,能闻到荷花香与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无关,错误;D、荷花送香气,是因为荷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所以人们能闻到荷花香味,正确。典型例题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___乙烧杯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答一条即可)。【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_。(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进行试验】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析讨论】(1)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拓展延伸】(1)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等【解析】【进行试验】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进入甲溶液而变红。大烧杯隔绝了乙溶液,所以乙溶液未变红;烧杯乙的作用是对照。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析讨论】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由近向远运动,所以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拓展延伸】(1)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等。【巩固提升】1.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答案】D【解析】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篮球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引起的,错误;C、0℃时水分子依然在运动,错误;D、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被压缩。所以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正确。2.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水【答案】D【解析】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错误;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错误;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错误;D、水由水分子构成的,正确。3.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______。(3)从微观角度解释,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答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解析】(1)分子是极其微小的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体积变大,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课后练习】1.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答案】C【解析】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2. 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答案】D【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正确。3. 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A.食盐 B.水 C.金刚石 D.空气【答案】C【解析】A、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错误;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D、空气是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错误。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答案】A【解析】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蔗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错误;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花香,正确;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正确;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5.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推理,可以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汞分子间有间隔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答案】B【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正确;B、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汞原子间有间隔,错误;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更快,正确;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正确。6.化学既需要“见微知著”,又需要“见著知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宏观现象辨识 微观原因探析A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 很多果汁有酸味 这些果汁中含有氢离子C 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分子间间隔可以改变D C60与C18的性状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B、很多果汁有酸味,是因为这些果汁中含有氢离子,正确;C、冰融化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且分子间间隔可以改变,正确;D、C60与C18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误。7.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C.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答案】A【解析】A、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错误;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由于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品红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去了,正确;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很小,正确。8.在氧气转化为液氧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大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分子数目【答案】C【解析】氧气转化为液氧,氧分子释放能量,运动速度减小,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大小、种类、数目都不变,C正确。9.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香水要密闭保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氮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答案】A【解析】A、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错误;B、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C、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香水要密闭保存,正确;D、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所以氮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正确。10.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2)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___________。(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___________(填字母)。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答案】 ①. ②. 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③. 氧化物 ④. B【解析】(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程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是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属于氧化物;(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改变,B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原卷版).docx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