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辅导研讨】这个孩子的行为异常是什么问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个案辅导研讨】这个孩子的行为异常是什么问题?

资源简介

【个案辅导研讨】这个孩子的行为异常是什么问题?
要点概述
1、要开展案例探讨首先需要收集详细的资料,医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更好的参与案例研讨需要明确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结合实例来更好地理解案例分析经典三问:这个学生的问题如何定位?属于哪一类问题?(首先是判断要正确) 这个学生的问题根源何在?(其次是原因要找准) 您的辅导建议或者辅导思路是什么?(最后是处理的思路要对头)。
3、案例探讨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完成对个案问题的概念化,从而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辅导者对于别人的建议,需要自己根据个案的特点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行独立的决策,因为只有你才是直接与个案接触的人。
● 心海老师说要用心的分析案例,参与案例研讨才能更好的提高,那这里我就提供一个案例吧!我们学校有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是一个企业老总的儿子。这个小孩很特别,不管哪个同学犯了错误,他都记在心里,作为自己攻击他人的“武器”,而自己天天大小错误不断。上课只要他举手,老师就得请他发言,如果有一次不叫他,下了课他就会来质问老师:“为什么我举了手,你不叫我?”出操跑步,他说不跑就不跑。平时说话蛮横,张口就没有好听的话。当然他自己是不会来辅导室找我的,寻求帮助的是她的班主任老师。类似这样的案例我该怎么办呢?(阿心)
主持解惑
分析案例需要详细的资料
和有效的框架!
要开展案例的探讨和分析,首先需要提供足够详细的个案资料,如果按照医学的模式来看,需要收集这些资料:
1、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职业、职务、婚姻状况等
2、主诉:主要问题或是主要的痛苦,导致其来访的主要原因或诉求
3、问题现状:现阶段个案问题的表现,什么时候开始的,如何变化,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处理,效果怎么样。
4、既往史:个案以前出现过的其他问题。
5、个人史:生产方式,生长发育情况,成长中遇到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社会处境等。
6、家庭情况:父母兄弟姐妹、家庭背景,社会处境,经济文化情况,父母两个原生家庭的特殊疾病,社会经济等其他情况。
当然我们不是医生,没必要这么严格,但这个模式还是可以做一个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心提交的案例缺失了太多的信息,所以讨论的第一个方面就应该是这个案例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结合上面的框架,我们可以看到对个案而言很重要但明显欠缺的信息有:
1、个案问题的发展情况,如这样的表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五年级了,以前的老师是怎么处理他的问题的,他的反应是什么。小的时候在家又是什么表现,家长的反应是什么。
2、个案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其他相关抚养者的情况。他们又是怎么看待来访者的。
3、个案的成长史,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小时候谁抚养,与父母和其他抚养人的关系,就学的情况,在学校学习情况怎么样,人际关系具体如何等。
了解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个案,明白他问题背后的原因。
现在信息不足,那么我们的分析就只能立足于现有的信息来进行,可能不够严谨,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框架提供给大家。我们可以根据上次的三个问题来展开。
生活的艺术
一、这个学生的问题如何定位?属于哪一类问题?
本案例告诉我们三方面信息,即个案三个方面的外在表现:一是不管哪个同学犯了错误,他都记在心里,作为自己攻击他人的“武器”,而自己天天大小错误不断。二是上课只要他举手,老师就得请他发言,如果有一次不叫他,下了课他就会来质问老师:“为什么我举了手,你不叫我?”三是出操跑步,他说不跑就不跑。平时说话蛮横,张口就没有好听的话。归结起来理性的认识为:个案心胸狭隘,报复性强;情绪不稳,冲动性大;以自我为中心,期望获得特殊待遇,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不太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
基于这些表现,这些案例描述中的这些重点关键词,我们可以由此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个案很有可能是存在人格偏差。但我们同时还要关注到孩子的年龄,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不同年龄段所反映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讲人格偏差、人格障碍这个提法还不是很合适,因为他的人格还在发展中,称之为个性障碍可能更为合适。具体来讲该个案可能存在自恋和偏执两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期望获得特殊待遇,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认知有偏差,有攻击行为(主要是语言攻击)。
负重
二、个案问题根源何在?原因又是什么?
根源即是最初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还是原因。人格障碍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阿心提供的信息尚没有交待出个案在生物、心理方面的一些原始背景,而只提供了案主的外在行为,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动也不十分清楚,因而无法详细分析其生物、心理原因。案例中仅仅交待了他“是一个企业老总的儿子”,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去猜测,可能父母比较忙,在情感上比较忽视,不亲切,缺乏爱的表达。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就,在这方面可能有苛求的部分,认为只要孩子在学业上或某个方面表现出色就在物质上予以充分的满足,表现不好则是强烈的不认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自卑和恐惧,不知如何解决。
另外,这个孩子还有很大的可能是隔代抚养,祖父母对其比较溺爱,缺少规则的限制,任其为所欲为。“上课只要他举手,老师就得请他发言,如果有一次不叫他,下了课他就会来质问老师:‘为什么我举了手,你不叫我?’出操跑步,他说不跑就不跑。”这都是比较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他想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些因素都可能是产生孩子个性障碍的原因。当然,学校教育可能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从小在家庭中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霸道的行为,在学校内又得到了几年的默许和纵容,使他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能得到好处、我多厉害(没有人敢惹我,连老师都怕我)。这些特殊的社会——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最终造成如今这种个性。
当然,这些都是猜想,需要我们的辅导老师进一步收集资料去进行验证,形成对个案问题的概念化。
三、您的辅导建议或者辅导思路是什么?
改变个性障碍,一般说比较困难。如果是成年人,那么长程深入的心理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方式。对于依然处在成长期,人格发展还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 ,通过改变它周围的环境来影响他可能会比较有效。主要对策应该是 “综合治理”,即通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改变其周边的环境,从而使其本人有所认识和改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层面:
与父母交流,讨论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尝试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现在的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表现的内在原因,父母的理解能够成为推动孩子改变的重要动力。
与父母结成同盟,推动父母一起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改变,与父母一起讨论、制定新的家庭教育方法,从小的改变开始,创造新的家庭环境。
在有需要的时候,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家庭会谈。
(二)学校层面:
班主任老师找孩子谈心,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抓住他的弱点,如人际关系不好给他带来痛苦,促使他增加改变错误的动力;挖掘他积极的一面,鼓励他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并对他的良好行为予以“看得见或感觉到”的奖励。
班主任老师设计组织班会,讨论‘同学交往’、“什么样的人才有威信和受人欢迎”等等,使他有机会听听大家的想法,并使同学们接纳他,帮助他。
与任课老师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帮助他,为他营造一个比较一致的环境。寻找孩子闪光的“突破口”,及时中肯地赞扬他,更多的予以鼓励和认可,对其超出正常的要求则尝试予以“温柔的坚持”,提升其对规则的认识。
(三)个人层面
辅导老师适度介入与孩子交流,很好的倾听和共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针对孩子开展认知行为治疗,一方面尝试让其了解到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试着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代币制等方式开展行为的训练,协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管什么方法,辅导老师和家长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要有耐心、恒心。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则必须充分依照个案独特的生命历程来进行独特的对待,这个案例现在所能提供的资料还十分有限,还需要辅导老师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资料。案例的处理,我们在这的纸上谈兵仅仅只是参考,最后也要靠辅导老师根据这些建议,做出综合分析与判断,在自己的辅导工作中去进行独立的决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