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棉花不燃烧
实验分析:棉花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棉花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7-44所示分别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乒乓球先燃烧,滤纸后燃烧。
实验分析:乒乓球和滤纸相比,滤纸的着火点高,乒乓球的碎片的着火点是180℃,过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245℃。相同条件下,乒乓球先燃烧,滤纸后燃烧。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乒乓球片和滤纸片切勿取大块;
②试验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燃烧的火焰烧到身体部位。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设计: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烧杯扣住,一支放在烧杯中(如右图),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Ⅰ中蜡烛逐渐熄灭,Ⅱ中蜡烛正常燃烧。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能解释原因吗?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棉花中的水蒸发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实验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
实验结论: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典型例题1: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C
【解析】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
B、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正确;
C、水中的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在通入氧气就能燃烧,错误;
D、燃烧是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典型例题2:某同学用以下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请你帮他分析,填写空格.该同学做了下面对比三个实验(如图)
(1)实验1中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2中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3中的现象是______。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为(按实验顺序回答):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
【答案】(1)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2)玻璃罩内的火焰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 (3)木条很快燃烧,煤难被点燃 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1)实验1通过引燃木条和玻璃棒的对比探究燃烧条件,木条具有可燃性而玻璃棒不可燃,观察到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2)实验2使用玻璃罩罩住一支燃烧的蜡烛,使蜡烛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继续接触而熄灭,而另一支蜡烛则一直燃烧;
(3)实验3同时引燃木条和煤块,木条很快被点燃,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却难以点燃;
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具有可燃性的木条可以发生燃烧,而不具可燃性的玻璃棒却不能被点燃,燃烧需要有可燃物这一物质基础;
实验2观察到隔绝氧气燃烧就会停止,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实验3观察到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很难被点燃,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巩固提升】
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A、①接触氧气燃烧,②不接触氧气不燃烧,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①燃烧,说明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即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错误;
D、①③处在相同的环境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
2.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因为缺乏氧气
B.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白磷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C.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气球不仅保护环境还起到缓冲的作用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给可燃物加热
【答案】 C
【解析】A、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因为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错误;
B、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白磷温度没有接触到氧气,错误;
C、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气球不仅保护环境还起到缓冲的作用,正确;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不仅给可燃物加热,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错误。
3. 某兴趣小组围绕“燃烧条件”这一主题开展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实验内容】
①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②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③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1)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______;
(2)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为了证明______;
(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这两个对比实验说明,燃烧______;
【反思与应用】
(4)乒乓球的材质名叫赛璐珞,它是由胶棉、增型剂、染料等加工而成的塑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废弃乒乓球最佳的处理方式是______。
【答案】(1)棉花中的水蒸发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这两种物质都是可燃物 (3)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回收利用
【解析】【分析讨论】(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 棉花中的水蒸发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物质受热时,如果能够燃烧,说明是可燃物,因此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3)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低,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上加热时,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反思与应用】(4)乒乓球为塑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为了保护环境,废弃乒乓球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回收利用。
【课后练习】
1. 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解析】烟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
2.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错误;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正确;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错误;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错误。
3. 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空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正确;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正确;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正确;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着火点,错误。
4. 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请写出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用80°C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
【答案】(1)2H2O2 MnO22H2O+O2↑ (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2H2O+O2↑;
(2)用80°C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未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5.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当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3)向Y型管中挤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烧杯中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能够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若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2H2O2MnO22H2O+O2↑ (2)用手握住Y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
【解析】(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用手握住Y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型管中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如图:
观察到铜片上A点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B点红磷不燃烧.水中C点白磷没有明显现象.请回答:
(1)本实验包含两个对比实验,其中______点(填A、B、C,下同)和______点为一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在氧气的条件下,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2)另一组对比实验是由______点和______点组成,实验说明______。
【答案】(1)A B (2)A C
【解析】因为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缺一不可。
(1)本实验包含两个对比实验,其中A 点和B点为一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在氧气的条件下,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2)另一组对比实验是由A点和 C点组成,实验说明:可燃物虽然达着火点,但没有氧气是不能燃烧的。
7.(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过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2)通过探究发现燃烧的条件可用如图所“火三角”来表示.现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你认为按______(甲或乙)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原因是______。
(3)结论应用:请你结合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烧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出一条具体建议:______。
【答案】(1)③④ ②④ (2)乙 这样燃烧产生的热可以充分使火柴受热,使其达到它的着火点
(3)可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气体(或燃料燃烧时不断的鼓入空气)
【解析】(1)该实验中,③④中都是白磷在热水中,不一样的条件是一个通入了空气,一个没通,结果不一样,说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③④;;②④中的白磷都通入了空气,一个在热水中,一个在冷水中,结果不一样,说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②④;
(2)火柴梗在上,火焰在下时,燃烧放出的热量充分的给火柴梗加热,使温度很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3)从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方面考虑,为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可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气体(或燃料燃烧时不断的鼓入空气)。
8.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实验.请根据各个实验分析: (1)A与C比较,设计较严密的是______,因为______。
(2)B与C比较,B实验设计的改进之处是______,这样改进的构想是为了说明______。
(3)D实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说明______;当森林或草原发生火灾时,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阻止火在火势发展前砍掉树木杂草开出防火道势蔓延,就是采取______的原理。
(4)“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该实验明显与要求不符,所以将实验进行改进.请你思考同学改进实验的原因:(出现与“实验绿色”化不相符的现象)______;你有何建议:用大烧杯把整个实验仪器罩住。(写出需要添加的实验仪器即可)
【答案】(1)C C试验中有白磷在隔绝空气的热水中无法燃烧的对比 (2)把导管口对准水中的白磷,向白磷吹氧气 (3)白磷先燃烧,过一会红磷也燃烧,而石子不会燃烧 可燃物是燃烧的前提条件
切断可燃物来灭火 (4)烧杯上方有大量黑烟生成,用大烧杯把整个实验仪器罩住
【解析】(1)A与C比较,C烧杯的水中还多了一块白磷,此白磷是隔绝空气的,水中的白磷可以和玻璃片上的白磷形成对比,从而得出物质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是要有氧气;
(2)C装置中水中的白磷是隔绝空气的,不会燃烧,B中水中的白磷是被通了氧气的,是可以燃烧的;
(3)白磷和红磷都会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均会燃烧,石头不会燃烧,因为石头不是可燃物,所以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所以森林着火时,可以通过在火势发展前砍掉树木杂草开出防火道的方法来灭火;
(4)在做实验时尽量做到不污染环境,做此试验时会有大量黑烟,要污染环境,可以采取用大烧杯盖住整个装置的方法来收集产物。
9.一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沙子)可以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的氧化镁生成。写出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对照(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认识?______ 。
【答案】(1)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2Mg+CO2点燃2MgO+C
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或Mg着火不能用CO2灭火
【解析】(1)据题意可知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达到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符合燃烧的条件.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达不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氧气。据此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反应物是镁条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燃烧,生成物是碳和氧化镁,化学反应式:2Mg+CO2点燃2MgO+C。从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或Mg着火不能用CO2灭火。10.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试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
【答案】(1)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2)②④ ③④ (3)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1)铜片上的白磷,已满足燃烧所需要的40℃,并且处于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充分,达到了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有冷水,有热水,有热水的必须能够燃烧,其它变量均相同,②④符合这一说法;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的变量是:是否解触空气,有空气燃烧的,有不同空气不燃烧的,其它各量均相同,③④正确;
(3)图乙是在水下完成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对空气进行污染。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 ,蘸水棉花
实验分析:棉花蘸水后,因水 ,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 ,不会燃烧;而棉花蘸酒精后,酒精是 ,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 ,使温度 ,引发棉花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 。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两种物质都能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7-44所示分别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乒乓球 ,滤纸 。
实验分析:乒乓球和滤纸相比,滤纸的着火点 ,乒乓球的碎片的着火点是180℃,过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245℃。相同条件下,乒乓球 ,滤纸 。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温度需 。
注意事项:①乒乓球片和滤纸片切勿取大块;
②试验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燃烧的火焰烧到身体部位。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设计: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烧杯 ,一支 烧杯中(如右图),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Ⅰ中蜡烛 ,Ⅱ中蜡烛 。
实验结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有 。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能解释原因吗?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 ,其原因是棉花中的水 后,温度 ,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实验现象:木屑 ,煤粉
实验结论: 的可燃物易燃烧, 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典型例题1: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典型例题2:某同学用以下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请你帮他分析,填写空格.该同学做了下面对比三个实验(如图)
(1)实验1中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2中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3中的现象是______。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为(按实验顺序回答):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
【巩固提升】
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2.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因为缺乏氧气
B.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白磷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C.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气球不仅保护环境还起到缓冲的作用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给可燃物加热
3. 某兴趣小组围绕“燃烧条件”这一主题开展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实验内容】
①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②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③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一片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1)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起来,其原因是______;
(2)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为了证明______;
(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这两个对比实验说明,燃烧______;
【反思与应用】
(4)乒乓球的材质名叫赛璐珞,它是由胶棉、增型剂、染料等加工而成的塑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废弃乒乓球最佳的处理方式是______。
【课后练习】
1. 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 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空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4. 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请写出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用80°C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
5.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当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3)向Y型管中挤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烧杯中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能够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若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如图:
观察到铜片上A点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B点红磷不燃烧.水中C点白磷没有明显现象.请回答:
(1)本实验包含两个对比实验,其中______点(填A、B、C,下同)和______点为一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在氧气的条件下,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2)另一组对比实验是由______点和______点组成,实验说明______。
7.(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过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2)通过探究发现燃烧的条件可用如图所“火三角”来表示.现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你认为按______(甲或乙)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原因是______。
(3)结论应用:请你结合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烧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出一条具体建议:______。
8.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实验.请根据各个实验分析: (1)A与C比较,设计较严密的是______,因为______。
(2)B与C比较,B实验设计的改进之处是______,这样改进的构想是为了说明______。
(3)D实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说明______;当森林或草原发生火灾时,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阻止火在火势发展前砍掉树木杂草开出防火道势蔓延,就是采取______的原理。
(4)“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该实验明显与要求不符,所以将实验进行改进.请你思考同学改进实验的原因:(出现与“实验绿色”化不相符的现象)______;你有何建议:用大烧杯把整个实验仪器罩住。(写出需要添加的实验仪器即可)
9.一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沙子)可以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的氧化镁生成。写出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对照(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认识?______ 。
10.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试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