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二、重难点重点:溶液的特征,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乳化和溶解的区别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三、考点精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注意事项: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5)溶质与溶剂的确定溶液类型 溶质 溶剂固体+液体 固体 液体液体+液体 量少的液体 量多的液体(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气体+液体 气体 水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完全相同,溶质的微粒均匀扩散于溶剂分子间;稳定性:当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典型例题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汽油 C.面粉 D.泥沙【答案】A【解析】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B、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错误;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错误;D、泥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错误。典型例题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D.常温下蔗糖的水溶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会析出固体【答案】A【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正确;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错误;C、溶液中不是只能含有一种溶质,可以含有多种溶质,错误;D、溶液具有稳定性,常温下蔗糖的水溶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析出固体,错误。【巩固提升】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后者溶质的是( )A.乙醇、碘酒 B.冰、冰水 C.植物油、油水 D.氯化氢、盐酸【答案】D【解析】A、碘酒是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乙醇)中形成的溶液,碘为溶质,酒精(乙醇)为溶剂,错误;B、冰水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错误;C、油水属于乳浊液,不是溶液,错误;D、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氯化氢是溶质,前者是后者溶质,正确。2.化学让我们鉴赏了溶液的颜色美。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CuSO4 B.MgCl2 C.KMnO4 D.FeCl3【答案】B【解析】A、CuSO4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显蓝色,错误;B、MgCl2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能形成无色溶液,正确;C、KMnO4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显紫红色,错误;D、FeCl3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显黄色,错误。3.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答案】D【解析】A、不是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气体也可以作溶质,错误;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也可能是某一液体纯净物,错误;C、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正确。(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升高,如固体NaOH、浓H2SO4;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如固体NH4NO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固体NaCl。2. 物质溶解在水中包含两个过程:(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典型例题3: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粘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硝酸铵 D.浓硫酸【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错误;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错误。典型例题4:如图所示,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中的一种,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加入的固体为__ _,如果加入的是氢氧化钠,则看到的现象是 。【答案】氯化钠 红墨水向右移动,左低右高【解析】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U型管内红墨水两边相平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U型管内红墨水向右移动,左低右高。【巩固提升】1.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答案】B【解析】A、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错误;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正确;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错误;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错误。2.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搅拌,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答案】A【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正确;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错误;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错误。3.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若果改用另一种物质,木块上的冰块会融化,该物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答案】B C【解析】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水会结冰;C、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会升高,冰会融化;D、蔗糖溶于水,温度不变。(三)乳化现象1. 洗涤剂使植物油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乳化。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不稳定、不均一,静置后容易分层。常见的乳浊液如水和油混合物。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等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物质。3.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悬浊液不稳定、不均一,静置后固体小颗粒会沉降下来。常见的悬浊液如泥浆。典型例题5: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A.面粉 B.纯碱 C.香油 D.白醋【答案】C【解析】A、面粉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错误;B、纯碱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香油不溶于水,把香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正确;D、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典型例题6: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答案】D【解析】A.洗涤剂对油污起的是乳化作用,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错误;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错误;C.洗涤剂使油污乳化,不能形成气体,错误;D.洗涤剂使油污乳化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正确。【巩固提升】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A 乳化、乳化 B 乳化、溶解 C 溶解、乳化 D 溶解、溶解【答案】C【解析】汽油去除油污,属于溶解,洗涤剂含有表面活性剂去除油污属于乳化,正确。2.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 B.花生油 C.食盐 D.味精【答案】B【解析】A、白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错误;B、花生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正确;C、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错误;D、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错误。3.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1)净水器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 变化。(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3)从元素组成种类上看,水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答案】(1)物理 (2)乳化 (3)化合物。【解析】(1)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3)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课后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食盐水 C.黄泥水 D.油水混合物【答案】B【解析】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错误;B、食盐水均一、稳定,是混合物,是溶液,正确;C、黄泥水是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固体会沉降,不是溶液,错误;D、油水混合物是不溶性液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会分层,不是溶液,错误。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答案】D【解析】A、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并不一定无色,错误;B、溶液中其溶解作用的是溶剂,并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酒精是溶剂,错误;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必须是混合物,错误;D、溶液的组成就是溶质和溶剂两部分,正确。3.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答案】D【解析】A、不是只有固体可以做溶质,例如二氧化碳气体,错误;B、溶质不一定只有液体,例如食盐固体,例如:碘酒,酒精是溶剂,错误;C、溶质不一定是气体,例如酒精液体,错误;D、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正确。4. 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 氢氧化钠 B. 食盐 C. 蔗糖 D. 硝酸铵【答案】D【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错误;B、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错误;C、蔗糖溶于水温度不变,错误;D、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从而确定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降低了,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正确。5.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稀盐酸除水垢【答案】B【解析】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将油污溶解的原理,错误;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使餐具上的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随水流走,正确;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溶解碘的原理,错误;D、用稀盐酸除水垢是利用盐酸能与水垢的主要成分CaCO3发生反应生成CaCl2,CaCl2溶于水形成CaCl2溶液的原理,错误。6. 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 (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则锥形瓶中的物质,滴管中的液体物质可能为(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盐酸 ③硝酸铵和水 ④氢氧化钠和水A.①② B.①②④ C.③ D.④【答案】C【解析】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 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则锥形 瓶中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因此可能是瓶内气体被滴管中的液体反应生成物中没有气体,也可能是瓶内物质与滴管中物质作用,使瓶内温度降低。①②均生成气体瓶内压强大于瓶外压强,错误;③NH4NO3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小于瓶外压强,正确;④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同样使瓶内压强大于瓶外压强。7. 50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则关于食盐溶液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是50gB.溶液的质量是150克C.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度D.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答案】AB【解析】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未溶解的部分不在溶液中,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6克,错误;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未溶解的部分不在溶液中,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6克,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和,所以溶液的质量为100g水与36g溶质,总质量为136g,不是150g,错误;C、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度,正确;D、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正确。8. 学完溶液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和 的性质有关;(2)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净清洗衣服,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还是小松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小松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将有斑点的部分浸泡在酒精(或汽油)中,这种方法和用洗涤剂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溶质 溶剂 (2)用酒精去洗掉碘酒 用酒精洗掉碘酒的原理是溶解,用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解析】(1)溶解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2)酒精(或汽油)对碘是溶解作用;洗涤剂含表面活性剂,对油污是乳化作用,两者都是物理变化,但原理不同。9.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_________ 。【答案】(1)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溶质状态 溶质状态 (2)粉末状比块状溶解的速率快,节省实验时间 (3)不会,第四组可以与第二、第三组中冰糖的 溶解情况进行比较【解析】(1)第一组实验中溶剂种类不同,第二组实验中溶质的状态不同、第三组实验中溶质种类不同、第四组实验与第二、三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显然,该小组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溶剂种类、溶质状态、溶质种类和温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溶质的状态只能影响溶解的速率,并不能影响溶解性的大小;(2)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能加快溶解速率,缩短实验时间;(3)设计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与第二、三组实验作对比,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10. 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棕色溶液(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答案】(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情况【解析】(1)实验①②是将高锰酸钾分别放入等体积的水、汽油中,在水中的现象是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在汽油中的现象是固体几乎不溶解,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实验②③是分别将高锰酸钾、碘放入等体积的汽油中,高锰酸钾在汽油中几乎不溶解,碘在汽油中溶解,形成棕色溶液,说明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二、重难点重点:溶液的特征,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乳化和溶解的区别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三、考点精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 ,叫做溶液。的物质叫做溶剂, 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 和 组成的。注意事项:溶液不一定 ,如CuSO4为 色FeSO4为 色 Fe2(SO4)3为 色。(2)溶质可以是 、 或 ; 是最常用的溶剂。(3)溶液的质量 = 的质量 + 的质量(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5)溶质与溶剂的确定溶液类型 溶质 溶剂固体+液体 液体液体+液体 量多的液体(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气体+液体 水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 ,溶质的微粒 于溶剂分子间;稳定性:当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 。典型例题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汽油 C.面粉 D.泥沙典型例题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D.常温下蔗糖的水溶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会析出固体【巩固提升】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后者溶质的是( )A.乙醇、碘酒 B.冰、冰水 C.植物油、油水 D.氯化氢、盐酸2.化学让我们鉴赏了溶液的颜色美。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CuSO4 B.MgCl2 C.KMnO4 D.FeCl33.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 发生改变。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升高,如固体 、浓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如固体 ;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固体 。2. 物质溶解在水中包含两个过程:(1) 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热量;(2) 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热量。典型例题3: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粘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硝酸铵 D.浓硫酸典型例题4:如图所示,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中的一种,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加入的固体为__ _,如果加入的是氢氧化钠,则看到的现象是 。【巩固提升】1.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2.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搅拌,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3.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若果改用另一种物质,木块上的冰块会融化,该物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三)乳化现象1. 洗涤剂使植物油以 的形态 在水中的过程叫做乳化。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由两种 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 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 、 ,静置后容易 。常见的乳浊液如 。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等含有 的物质。3. 悬浊液: 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悬浊液 、,静置后固体小颗粒会 下来。常见的悬浊液如 。典型例题5: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A.面粉 B.纯碱 C.香油 D.白醋典型例题6: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巩固提升】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A 乳化、乳化 B 乳化、溶解 C 溶解、乳化 D 溶解、溶解2.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 B.花生油 C.食盐 D.味精3.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1)净水器中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杂质,该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变化属于 变化。(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3)从元素组成种类上看,水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课后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食盐水 C.黄泥水 D.油水混合物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3.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4. 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 氢氧化钠 B. 食盐 C. 蔗糖 D. 硝酸铵5.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稀盐酸除水垢6. 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 (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则锥形瓶中的物质,滴管中的液体物质可能为(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盐酸 ③硝酸铵和水 ④氢氧化钠和水A.①② B.①②④ C.③ D.④7. 50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则关于食盐溶液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是50gB.溶液的质量是150克C.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度D.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8. 学完溶液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和 的性质有关;(2)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净清洗衣服,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还是小松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小松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将有斑点的部分浸泡在酒精(或汽油)中,这种方法和用洗涤剂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9.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_________ 。10. 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棕色溶液(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1溶液的形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原卷版).docx 课题1溶液的形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