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一、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 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3. 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并进行相关计算。二、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三、考点精讲(一)饱和溶液1.影响物质溶解限度的因素(1)溶剂的量: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2)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能力增大;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能力降低。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所得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三要素① “一定温度”:因为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若改变温度,溶液可能转变为不饱和溶液。②“一定量的溶剂”:因为一般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是有限度的,所以,若改变溶剂的用量,可以改变溶质的溶解限度,可能使溶液由饱和状态转变为不饱和状态。③“这种溶质”:因为一种溶剂可以溶解多种溶质,且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如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NaCl了,但还能继续溶解KNO3,即此溶液对于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继续加入该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②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③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降低温度 、恒温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 、 增加溶剂(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关系①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③对于同种溶质而言,在一定温度下的相同溶剂中,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3.结晶(1)定义:结晶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析出晶体后的饱和溶液叫做母液。(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 (即蒸发结晶) 适用于任何固体物质,特别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冷却热饱和溶液 (即降温结晶) 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KNO3饱和溶液中提取硝酸钾晶体(3)海水晒盐→ → →①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容易潮解,粗盐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②海水晒盐得到的母液又叫苦卤,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含有大量的氯化镁、氯化钙、溴化物等,可以提取多种化工原料,如海水提镁、提溴等。典型例题1: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见图Ⅰ),结合KNO3溶解度曲线(见图Ⅱ)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D.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答案】B【解析】A、溶液②、溶液④中烧杯底部均有未溶解的溶质,故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B、 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20g水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质量为6.32g>4g,故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溶液③没有说明具体升高的温度,不能判断溶液状态,错误;C、溶液②升温后底部晶体溶解得到溶液③,故两者的质量大小为:③>②,正确;D、溶液②、溶液④均为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两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②升温后底部晶体溶解得到溶液③,故溶质质量分数③最大,所以三者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③>②=④,正确。典型例题2: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1。结合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的KNO3质量为41.6gB.降温过程中KNO3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C.蒸发溶剂可将M点的溶液转化到N点D.20℃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有KNO331.6g【答案】A【解析】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由图1可知析出固体的质量为10g,则加入的硝酸钾为41.6g,正确;B、图2中没有标明20℃∽60℃之间的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无法确定降温过程中是否始终为饱和溶液,错误;C、20℃时恒温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而N点表示的是2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蒸发溶剂不能将M点的溶液转化为N点,错误;D、20℃时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错误。【巩固提升】1.如图是甲和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甲和乙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时,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D.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答案】B【解析】A、图中阴影部分位于乙物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的乙的不饱和溶液,错误;B、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则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C、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g/(100g+60g)×100%=37.5% ,错误;D、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物质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错误。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做答:(1)P点的意义是______。(2)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3)t2℃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可形成______g溶液,此时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5)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C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答案】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C 75 饱和 B>A>C 降温结晶【解析】(1)P点时,A、C溶解度曲线相交,意义是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等;(2)由曲线可知,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的物质是C;(3)t2℃时,A物质溶解度为50g,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5g溶质,故可形成25g+50g=75g溶液,此时溶液是饱和溶液;(4)A、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t2℃时A、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B析出晶体得到t1℃时A、B物质的饱和溶液,由于t1℃时溶解度B大于A,故溶质质量分数B大于A;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得到t1℃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物质的溶解度,故降温后溶液的质量分数A大于C;故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5)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C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3.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乙溶液在B点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 ;(4)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 ;(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提纯方法是 。【答案】(1)丙>乙>甲 (2)饱和 (3)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 (4)25g (5)降温结晶【解析】(1)甲、乙、丙三种固体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丙>乙>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S/(S+100g)×100%,则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2)乙溶液在B点,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乙溶液在B点属于饱和溶液;(3)由于温度确定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4)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设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x,则 x/(x+100g)×100%=20%,x=25g;(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二)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四要素:①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因为不同温度下对于的溶解度不同。②标准—溶剂的质量是100g。不是溶液的质量。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固体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以“g”为单位。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表示在该条件下所溶解溶质的质量。(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溶解度与溶剂量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为100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2、溶解度曲线(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实验测得的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2)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点a.曲线上的点:物质该点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b.曲线交点: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②线a.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b.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③面a.曲线以下区域:表示溶液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b.曲线以上区域:表示溶液为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走势为上升,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上走势比较平缓,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上走势为下降,如Ca(OH)2。(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情况。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⑤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结晶方法。如图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即降温结晶)进行分离;若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留少量水,这时少量的硝酸钾仍然留在溶液中,趁热过滤)。气体的溶解度概念: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做这种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1)一定温度 (2)101kPa (3)1体积水 (4)饱和状态时气体体积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气体本身的性质。不同气体的溶解度不同。(2)外因:温度和压强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典型例题3: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固体均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B.t1℃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70g溶液C.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关系:甲>乙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乙>甲=丙【答案】B【解析】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B、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15g,可得到65g溶液,错误; C、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关系:甲>乙,正确;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都仍然是饱和溶液,由于乙的溶解度大于甲,逸出乙的质量分数大于甲,由于丙在t2℃时的溶解度和甲在t1℃时的溶解度相等,因此甲的质量分数与丙相等,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乙>甲=丙,正确。典型例题4:某小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推理与判断,如不考虑水分蒸发,最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熟石灰 0.18 0.16 0.14 0.11 0.09硫酸铜晶体 14.3 20.7 28.5 40 55A.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B.②中加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有氢氧化钙析出C.③中棉线上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34.3gD.④中加入氢氧化钠前、后均为硫酸铜饱和溶液【答案】B【解析】A、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g,则该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浓度最大为:0.16g/(0.16g+100g)×100%<16%,错误;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②中加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有氢氧化钙析出,正确;C、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推断析出晶体的质量,错误;D、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④中加入氢氧化钠后,溶剂的量没有改变,但硫酸铜的质量减少,变成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错误。【巩固提升】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B.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C.20℃时,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20%D.50℃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丙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答案】C【解析】A、10℃时,丙的溶解度最大,错误;B、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不饱和溶液,错误;C、20℃时乙的溶解度是30g,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100g,乙的足量是30g,加入20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30g/(130g+20g)×100%=20%,正确;D、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50℃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丙溶液不能析出晶体,错误。2.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__℃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在t2℃时,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3)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答案】(1)t1 (2)62.5 (3)蒸发结晶 (4)乙>甲>丙【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丙两物质交于一点,说明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50g水中最多溶解12.5g甲物质, 所以在t2℃时,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2.5g=62.5g;(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4)甲、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t1℃时溶解度关系为乙>甲,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乙>甲,升温到t2℃时的甲、乙都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为乙>甲;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升温到t2℃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由图可知,t2℃时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t1℃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丙物质的溶解度;(2)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3)t2℃时,将一定质量的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再降温到t1℃,析出甲物质15g,则t2℃时,加入甲物质的质量为 g;(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答案】(1)= (2)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3)45 ( 4)乙>甲>丙【解析】(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丙物质的溶解度,因为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2)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减少溶剂;(3)t2℃时,将一定质量的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再降温到t1℃,析出甲物质15g,则t2℃时,设加入甲物质的质量为x,x﹣30g=15g,x=45g;(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因为降温后乙的溶解度大于甲,丙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最小。【课后练习】1. 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20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 gB.在20 ℃时,可把20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C.在20 ℃时,把20g 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D.在3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 NaCl恰好饱和,则3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答案】D【解析】A、没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错误;B、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溶解度是溶解的最大程度,是饱和状态,错误;C、没有指明溶剂的质量,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错误;D、溶解度的四个要素都明确指出,溶剂度有意义,正确。2.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答案】C【解析】A、用水壶烧水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错误;B、喝下的汽水受热,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错误;C、打开啤酒瓶盖,压强减小,气体逸出,是气体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与温度无关,正确;D、夏天温度升高,气体的溶剂度减小,错误。3.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2℃时,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A、没有指明温度,没法比较溶解度大小,错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的甲溶液降低温度还是饱和溶液,错误C、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 t2℃时,乙的溶解度小于50g,在100g水中加入50g乙物质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错误。4.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杯KNO3溶液,底部存有少量的KNO3固体,则这杯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一杯KNO3溶液,底部没有剩余的KNO3固体,则这杯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质量分数大)D.同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一定比饱和溶液要稀(即溶质质量分数小)【答案】A【解析】A、一杯硝酸钾溶液,底部存有少量的硝酸钾固体未溶解,所以这杯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B、底部没有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则这杯溶液也可能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C、没有指名温度、溶质的种类,所以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错误;D、没有指名温度,所以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所以同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比饱和溶液要稀,错误。5. 向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假设溶液温度不变),则( )A.溶液饱和,硝酸钾不再溶解B.硝酸钾溶解,氯化钠质量分数不变C.硝酸钾溶解,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D.硝酸钾溶解,溶液变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A、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只是加入氯化钠不会溶解,而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可能会继续溶解,错误;B、硝酸钾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错误;C、硝酸钾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正确;D、硝酸钾溶解,温度没有改变,所以溶液仍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错误。6.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答案】C【解析】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是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正确;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是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正确;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是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错误;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是夏天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正确。7.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答案】D【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说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M点是t1℃时,甲、乙两物质的交点,说明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正确;C、N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下面,说明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在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是t1℃时100g水中溶解25g乙物质达到饱和,则溶液的质量为100g+25g=125g,错误。8. 下表是固体A和固体B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填“增大”或“减小”),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2)20℃时,把5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现象是 ,所得溶液质量为 136.0g,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3)4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4)若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下列 ③法提纯硝酸钾(填序号)。①趁热过滤 ②蒸发结晶 ③冷却热饱和溶液【答案】(1)增大 硝酸钾 (2)氯化钠部分溶解,有剩余 26.5% (3)硝酸钾 (4)③【解析】(1)从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放入50g不能完全溶解,有剩余 36.0g/136.0g*100%=26.5%(3)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4)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用冷却热饱9. 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温度/℃ 20 30 50 60 80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KNO3 31.6 45.8 85.5 110 169(1)图1中能表示K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2)在20℃时,将20g的KNO3加入到50g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3)在t℃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和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w1 w2(填“>”、“=”或“<”)。(4)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答案】(1)乙 (2)65.8g (3)= (4)降低温度【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碳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图1中能表示K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乙;(2)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将20g的KNO3加入到50g的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5.8g的硝酸钾,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5.8g;(3)在t℃时,碳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所以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和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w1=w2;(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______。(2)t2°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3)t1℃时,将25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最简整数比)。(4)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C.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a【答案】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g) a>b>c 1:5 BC【解析】(1)P点是t1℃时,a、c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点的含义是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g);(2)由图知,t2°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3)t1℃时,a物质溶解度为20g,将25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20ga物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20g:100g=1:5;(4)A、c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c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降温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还是最小,所以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正确;C、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会析出晶体,a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所以a析出晶体较多,c变为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a,正确。课题2 溶解度一、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 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3. 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并进行相关计算。二、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三、考点精讲(一)饱和溶液1.影响物质溶解限度的因素(1)溶剂的量: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是 。(2)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物质的 ;温度降低,物质的 。一般情况下,在 下,物质在 中的溶解是 的。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所得溶液 该溶质,则该溶液叫做 的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三要素① “一定温度”:因为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若改变温度,溶液可能转变为 。②“一定量的溶剂”:因为一般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是有限度的,所以,若改变溶剂的用量,可以改变溶质的溶解限度,可能使溶液由 状态转变为 状态。③“这种溶质”:因为一种溶剂可以溶解 ,且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 。如20℃时,NaCl的饱和溶液 NaCl了,但 KNO3,即此溶液对于NaCl来说是 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 溶液。(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继续加入该溶质,如果该物质的 ,那么溶液是 ;如果该物质的 ,那么溶液是 。②溶液底部有 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③一定温度下,溶液中 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关系①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 ;②饱和溶液 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稀溶液;③对于 而言,在 下的 中,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3.结晶(1)定义:结晶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 析出的过程。析出晶体后的饱和溶液叫做母液。(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 (即蒸发结晶) 适用于任何固体物质,特别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 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冷却热饱和溶液 (即降温结晶) 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 的固体物质。如从KNO3饱和溶液中提取硝酸钾晶体(3)海水晒盐→ → →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容易潮解,粗盐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容易 ,发生潮解。②海水晒盐得到的母液又叫苦卤,是氯化钠的 溶液,含有大量的氯化镁、氯化钙、溴化物等,可以提取多种 ,如海水提镁、提溴等。典型例题1: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见图Ⅰ),结合KNO3溶解度曲线(见图Ⅱ)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D.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典型例题2: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1。结合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的KNO3质量为41.6gB.降温过程中KNO3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C.蒸发溶剂可将M点的溶液转化到N点D.20℃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有KNO331.6g【巩固提升】1.如图是甲和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甲和乙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时,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D.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做答:(1)P点的意义是______。(2)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3)t2℃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可形成______g溶液,此时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5)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C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3.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乙溶液在B点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 ;(4)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 ;(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提纯方法是 。(二)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四要素:①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 ,溶解度才有意义。因为不同温度下对于的溶解度不同。②标准—溶剂的质量是 。不是溶液的质量。③状态—达到 。固体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以“g”为单位。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表示在该条件下所溶解溶质的质量。(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 性质、 性质;外因: 。溶解度与溶剂量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为100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2、溶解度曲线(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根据实验测得的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的 叫做溶解度曲线。(2)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点a.曲线上的点:物质该点表示b.曲线交点: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②线a.物质在 下的溶解度b.固体溶解度 的趋势③面a.曲线以下区域:表示溶液为该物质的b.曲线以上区域:表示溶液为该物质的(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表现在曲线走势为 ,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表现在曲线上走势比较 ,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 ,表现在曲线上走势为 ,如Ca(OH)2。(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 下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 。③可以确定 对溶解度的影响情况。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⑤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 。如图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 (即 )进行分离;若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分离(留少量水,这时少量的硝酸钾仍然留在溶液中,趁热过滤)。气体的溶解度概念: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做这种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1) (2) (3)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 的性质。不同气体的溶解度 。(2)外因: 和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 。典型例题3: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固体均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B.t1℃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70g溶液C.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关系:甲>乙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乙>甲=丙典型例题4:某小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推理与判断,如不考虑水分蒸发,最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熟石灰 0.18 0.16 0.14 0.11 0.09硫酸铜晶体 14.3 20.7 28.5 40 55A.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B.②中加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有氢氧化钙析出C.③中棉线上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34.3gD.④中加入氢氧化钠前、后均为硫酸铜饱和溶液【巩固提升】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B.图中P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C.20℃时,向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乙的质量分数变为20%D.50℃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丙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2.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__℃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在t2℃时,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3)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丙物质的溶解度;(2)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3)t2℃时,将一定质量的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再降温到t1℃,析出甲物质15g,则t2℃时,加入甲物质的质量为 g;(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课后练习】1. 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20g 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 gB.在20 ℃时,可把20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C.在20 ℃时,把20g 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D.在3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 NaCl恰好饱和,则3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2.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3.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2℃时,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4.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杯KNO3溶液,底部存有少量的KNO3固体,则这杯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一杯KNO3溶液,底部没有剩余的KNO3固体,则这杯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质量分数大)D.同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一定比饱和溶液要稀(即溶质质量分数小)5. 向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假设溶液温度不变),则( )A.溶液饱和,硝酸钾不再溶解B.硝酸钾溶解,氯化钠质量分数不变C.硝酸钾溶解,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D.硝酸钾溶解,溶液变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6.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7.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8. 下表是固体A和固体B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填“增大”或“减小”),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2)20℃时,把5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现象是 ,所得溶液质量为 136.0g,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3)4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4)若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下列 ③法提纯硝酸钾(填序号)。①趁热过滤 ②蒸发结晶 ③冷却热饱和溶液9. 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温度/℃ 20 30 50 60 80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KNO3 31.6 45.8 85.5 110 169(1)图1中能表示K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2)在20℃时,将20g的KNO3加入到50g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3)在t℃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和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2)的大小关系:w1 w2(填“>”、“=”或“<”)。(4)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______。(2)t2°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3)t1℃时,将25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最简整数比)。(4)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C.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2溶解度-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原卷版).docx 课题2溶解度-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