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而且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提供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并能说明科学家如何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2、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3、能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组成与特征。2、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和相互关系。3、从不同层面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趣导入:播放《地心历险记》预告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否如电影里展示的一样。展示地球半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探索者,会运用什么方法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二、新课讲授【同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我们有哪些间接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学生先和小组成员交流,然后把大家的观点记录下来,各小组派代表依次介绍本组的观点。【教师讲解】通过上述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人类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现象间接传递出来的信息来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3-24页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并且了解地震波共分为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教师播放横波和纵波的视频动画,学生们仔细观察,解释这两种波在振动方向上的差异。(纵波在传播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是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教师小结】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分类 横波 纵波传播介质 固体 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 在同一介质中较慢 较快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利用 人们根据地层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探测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结构等性质的不连续性【同学讨论】教师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关系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该图画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并回答以下问题:人们划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的依据是什么?判断地球外核为液态的根据是什么?【教师小结】1.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在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说明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连续分布,人们据此划定了这两个界面。2.横波不能通过外核,说明外核为液态【课堂活动】完成教材第 27 页中的活动。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一个熟鸡蛋,从中间切开,让学生对比熟鸡蛋的结构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我们利用地震波能够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到的外部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自主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完成下表中的空白部分,教师进行补充和更正。外部圈 组成及特点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 和水 圈 由地表水体构成的 但 的圈层,由 水、 水和气态水组成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 及其 的总称【课堂活动】让学生列举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产影响的事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工厂废水排入河流等,帮助他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其人地协调观。【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应习题。【板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 组成及特点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 和水 圈 由地表水体构成的 但 的圈层,由 水、 水和气态水组成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 及其 的总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