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心主张 与网络游戏赛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家教心主张 与网络游戏赛跑

资源简介

家教心主张 | 与网络游戏赛跑
孩子沉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孩子为什么喜爱游戏?原因是游戏能带给孩子成就感、满足感、新鲜感和自我价值感。父母如果在生活中,也可以像游戏中的设定一样,经常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具体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肯定,从而建立起存在感、价值感,那么,就能让孩子远离游戏。让孩子远离游戏,家长需要做到:(1)改变对游戏的认知;(2)改善亲子关系;(3)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01
孩子喜爱网络游戏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孩子们容易沉溺于游戏呢?因为游戏能带给孩子很多“礼物”。
第一个“礼物”:成就感
孩子在游戏中和他人对战,获得了胜利,就会油然升起一种“我好厉害”的感觉,这种成就感令他沉迷。我们可以向设计游戏的逻辑学习:多多鼓励、表扬、认可孩子,给他一种成就感。也许,孩子没有什么很大的成就,但你赞美的语言就是他的勋章。用语言不断输入力量,给孩子成就感,孩子就会被你这种带有积极暗示的赏识性语言所推动。
第二个“礼物”:满足感
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时,浑然不觉时光飞逝。跟队友合作取胜的快感,就好比打了一场篮球、做对了一道难题、完成了一项任务一样,心里倍感愉悦。在游戏当中,孩子获得了社交满足。孩子在游戏中与队友合作,发挥出色,就可能成为同伴们的话题中心,被同学仰慕和推崇。
生活中,家长应如何带给孩子满足感?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小团队。例如,帮助孩子参加或者建立一个小的足球队、登山队、远足队,让他在团队活动中找到一定的归属感。即使是成年人, 不也会参与一些戈壁行、驴友徒步等团队活动吗?当大家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支持的链接,人际关系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越来越感到喜悦。
第三个“礼物”:新鲜感
没有接触过或者很少接触电脑游戏的孩子难免对游戏充满了新鲜感,想要不断地去玩去体验。加上电脑游戏不断推陈出新,孩子对于这些新奇事物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沉迷游戏的表现也就不奇怪了。让孩子适当玩游戏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了解游戏的大同小异,之后孩子便可能会对游戏没那么感兴趣了。
第四个“礼物”:自我价值感
孩子在游戏里打怪、升级,看到自己的角色变强,他就会觉得:“我很有用!我很有力量!我很有价值!”这就是“及时反馈”的积极力量。何谓“及时反馈”?比如,我们按下手机按键,按一下就有“咔嚓”声;操作银行取款机,按一下就有“滴答”声。这就是反馈,它告诉你:你按中了、做对了。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呢?可以像游戏中的设定一样,经常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具体的表扬,让他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从而建立起存在感、价值感。例如,父母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觉得,你最近表现比上两周要好很多,之前写作业只能静下来半个小时,现在已经可以一个小时了。”
02
家长害怕网络游戏的真相是什么
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控制
那么多孩子在玩游戏,为什么就我们的孩子会沉溺其中?原因就是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模式。家长命令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命令;强迫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强迫。这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我们的控制、指责、惩罚、唠叨,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和抵抗;我们的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父母若常常打击孩子的信心,孩子会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就会更加依赖游戏,无法自拔。尤其是父母采用暴力手段时, 孩子会特别愤怒、无力。他无法报复父母,就会产生一种摧毁自己的潜意识,即网瘾。网瘾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报复性行为。父母越担心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就对孩子控制得越紧,孩子的反抗和叛逆越强,沉溺网络游戏的概率越大。
害怕影响成绩
孩子没考好,家长就会训斥:“看看你,考成什么了?都是因为你打游戏,以后不准打了!”但家长往往没有细想:这句话,会让孩子产生怎样的起心动念?“ 因为打游戏,所以成绩不好。”多理所当然啊!但是,“如果不打游戏,下次成绩还没有上去,爸爸妈妈会怎么想呢?会不会骂我笨?”孩子害怕这种局面,想要逃避, 反而会玩得更起劲。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这样的暗示。
害怕孩子变坏
调查显示,74.5% 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缓解压力,61.1% 的学生认为能提升反应能力,58.5%的学生认为能提升锻炼观察能力,55.7% 的学生认为能交到更多朋友,52.3% 的学生认为能学习更多知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分析说,学生非常认可网络游戏减压的功能,学生玩游戏不是想变坏,不是不认真学习,而是通过游戏来缓解课业负担、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另外,一些动作类游戏需要全神贯注及灵敏的反应力,因此他们也认为游戏具有锻炼反应能力、观察能力的功能。
有一个高三的女孩,学习压力一大,就会去打游戏。家长当然忧心忡忡,但屡劝不止。当她高考完以后,家长说她现在可以打游戏了,她却说不想打了。在没有压力的时候,她对游戏就没需要了。很多孩子打游戏,可能并不是因为热爱、喜欢,他只是想借此消除压力。
03
让孩子远离游戏的办法有哪些
孩子的问题,通常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的问题。想要孩子改变,父母必须先改变。
改变对游戏的认知
孩子之所以会沉浸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 大部分原因是现实生活比较枯燥乏味,家长要认识到应该帮助孩子认知更广阔的世界。父母不妨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周末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出去郊游、踏青,每周拿出两个小时来,陪孩子跑步、运动、健身、爬山;帮孩子组建一些正能量的小团队,鼓励他在团队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让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舒展,孩子自然就不想回到虚拟世界了。
马云的儿子曾沉迷游戏,马云的一个举动,让孩子不再爱玩游戏了。马云的儿子叫马元坤,和所有的90 后一样,曾经也是一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 暑假的时候更是经常跟朋友一起去网吧打游戏,连家也忘了回。马云在得知儿子的游戏“瘾”后,将儿子叫到面前并给了儿子200 元钱,还跟儿子说拿着钱去尽情地跟朋友打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回来之后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好事马元坤自然是快乐地答应下来,但是当他熬了几天几夜,玩游戏回来后,马云问他:“你认为这样玩游戏有什么好处?”马元坤的回答是:“又累又饿又困。”马云再追问他:“以后是否还想这样玩游戏?”马元坤沉默了。马云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迷途知返。
从那之后,马元坤一改之前沉迷游戏的心态,开始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还在长大后出国留学,网瘾少年转型成了学霸。
改善亲子关系
大多数沉迷于游戏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的特点:缺少父母的陪伴或者过度陪伴,导致亲子沟通不畅。
缺乏陪伴、关爱的孩子,内心是脆弱的。在学校里遭遇成绩下降、跟同学关系不好、老师的批评等都能让他陷入痛苦的深渊,并且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事情,能做的往往就只有逃避,游戏就成了他的避风港。改变孩子行为的常常不是道理,而是他所感知到的父母的关爱。哪怕只是简单地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爸爸爱你,妈妈爱你!宝贝今天字写得好棒,学习得很认真!”这样的鼓励、表扬,是对孩子的情感的支持。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探讨玩游戏的快乐究竟是怎样的?玩游戏的快乐和考试考好的快乐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把快乐分成深度快乐和浅快乐。玩游戏的快乐属于浅快乐,是一种感官的快乐,维持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考试考好的快乐是一种深度快乐,那是一种完成了目标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成功体验,会带给自己更多的自信,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和孩子讨论这些快乐的不同,让孩子认识到游戏所引发的快乐是短暂的。
当家长采用各种办法禁止、拖延或者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孩子的内心问题并没有解决,亲子双方在两个不同维度的空间里战斗,这样的战斗是无效的。这个世界,教育子女没有捷径,唯一的秘籍就是平等地和孩子们站在一起,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孩子就容易依赖网络。
锻炼意志品质
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需要适度的放松和娱乐,沉迷游戏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好学习和放松的尺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和放松的时间表,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锻炼孩子的自制力。
要给孩子一些意志力的训练, 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把目标切分得很小,每当他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就给他一个大大的反馈;对每个小小的成长,都给一个大大的认同。如此,让孩子感受到你澎湃的、热切的爱,然后再去训练他的行为、习惯和行动力,就会在知情意行当中形成良性循环。当父母有了智慧和力量,遇事不怕、不怒、不急,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一种温和、柔韧、坚定、循序渐进的生命状态,孩子的转变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