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教材分析】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2022版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法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教学目标】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3.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4. 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6分钟带你看完,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诞生过程,让学生对我们生活的星球产生兴趣。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讨论:假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也没有人告诉你地球的形状,单凭你十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你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1分钟讨论)盖天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宇宙像鸡蛋,地球像蛋黄位于正中间,外层是水包围着地,犹如蛋壳包裹着蛋黄。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根据地球在月面上的阴影,推断大地其实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总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教师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任务2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教师展示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实验结果: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小旗就不会先消失,如果大地是圆的,那小旗会先消失。列举实例1: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发生日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形状。任务3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教师播放视频《对比各个星球的大小》,通过有趣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大小比较。完成教材活动。拓展讨论:地球是个正球体吗?(此处作为学生了解,不做重点解释,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即可)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任务4 制作简易地球仪,说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地球仪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此处需时间较长,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观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根据图中的提示,猜猜我是谁?完成填空。【随堂检测】1.图中①②③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简图。下列排序最符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是( )A.①→③→② B.③→②→①C.②→③→① D.③→①→②有一天,住在地球某地的“咸蛋超人”准备穿越地心前去拜访位于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据此回答2~4题。2.“咸蛋超人”此次穿行的距离约为( )A.4万千米 B.6 371千米C.8万千米 D.12 742千米3.两位超人很久没见,准备进行飞行比赛,他们选择了绕赤道一周作为比赛线路。他们要飞行的距离约是 ( )A.400千米 B.40 000千米C.4 000千米 D.400 000千米4.他们看到地球污染严重、满目疮痍,两人商量给地球做一件“外衣”。他们至少要用多少布料( )A.5.1亿平方千米 B.4万平方千米C.6 371立方米 D.5.1平方千米下图为某学生利用铁丝和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读图回答5~7题。5.铁丝弯成的角①的度数应为 ( )A.22.5° B.23.5° C.45° D.66.5°6.关于乒乓球上画的线条②,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地轴 B.表示经线C.表示最长的纬线 D.是一条直线7.图中的a处和b处是铁丝和乒乓球表面的交点。关于铁丝ab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表示地球上的最南点B.b点表示地球上的最北点C.a点指向北极星方向D.铁丝ab是按真实地球上的轴缩小而成1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